上大学是先考研还是考公?这 3 条建议能帮你避坑
最近总有人问我,上了大学到底该琢磨考研还是考公?这话听着简单,其实藏着太多年轻人的迷茫。今天不扯大道理,就聊聊我见过的人和事,或许能给你点实在的启发。
先说说那个让我印象特深的河南小伙。他本科是河南大学的,在省内也算不错的学校了,心气儿高,非觉得学历不够,硬考到了河工大读研究生。三年下来,头发熬白了不少,结果找工作时傻眼了 —— 到手的工资比当年本科毕业时能找到的工作还少 2000 块。你说这研究生读的,图啥呢?
现在网上总说 "民智已开",我觉得说白了就是大家终于想明白了:读书也好,考试也罢,最终还得落到吃饭上。去年国内研究生都招超 110 万了,2024 年又新增了 2000 多个硕博点,好多还是双非院校的。不是说这些学校不好,但你想想,这么多研究生涌出来,含金量能不稀释吗?我敢说,七成研究生读完可能真没给自己的人生加分,反而耽误了三年时间。
有人说考公稳定,这话没错,但你得看看现在考公有多卷。300 多万人抢那几万个岗位,青海一个基层税务稽查员的岗,报录比能到 1700:1。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好多 985、211 的高材生,甚至清北复交的,走选调生路线,最后分到新疆某乡镇当副镇长。你要是当年高考 650 分的孩子,知道将来要去那儿,还会拼了命考名校吗?
当然也有人说,研究生考公岗位更多。这话确实在理,硕士能报的岗本科报不了,博士能报的岗硕士也未必能报。但问题是,这三年时间成本值不值?你花三年读个研,最后可能还是得跟本科生一起卷同一批基层岗位,毕竟好岗位就那么几个,早就被关系户或者顶尖学霸占了。
我倒是觉得,考研和考公的核心区别,在于确定性。考研虽然也卷,但 370 多万人争 100 万个名额,好歹有三分之一的机会;考公那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岸的都是天选之子。更关键的是,考研考上了就是铁板钉钉的学历提升,考公呢?可能你准备大半年,最后连面试都进不了。
不过话说回来,考研也得看怎么考。我老家有个女孩,三本沈阳工学院会计专业的,按说这学历在就业市场没啥优势。但她听了我的劝,没瞎玩,考了个二本的会计研究生。结果毕业时,沈阳黎明招财会审计,明确要研究生学历,她就这么进去了,一年总包 20 万。你说这研究生读得值不值?
普通家庭的孩子,真别信什么 "学历无用论"。人家爹妈有资源的,孩子混个文凭就行;咱们没这条件,只能靠自己拼。同样是找工作,你本科,人家硕士,HR 手里就一个名额,你说他选谁?现在不管是考公、进国企还是应聘大厂,最后都逃不过 "择优录取" 四个字,这 "优" 字里,学历占了很大比重。
更重要的是,考研能逼着你保持学习状态。现在多少大学生,一进校门就放飞自我,觉得高考完了就该享福了。谈恋爱、打游戏、包夜上网,课想上就上,不想上就逃。四年下来,除了混个文凭,啥本事没有,找工作能不碰壁吗?但你要是确定了考研目标,每天泡图书馆、练英语、刷真题,四年下来,自主学习能力肯定不一样。这种能力,到了工作岗位上比啥都管用。
我一个 41 岁的朋友,央企中层,前两年突然找我,说要考研究生。我当时都懵了,问他都这岁数了还折腾啥?他说想往上走,但学历卡脖子了 —— 央企里评职称、升管理岗,没研究生学历真不行。最后他花了十几万报辅导班,硬生生啃下来了。这事儿让我特感慨:年轻时不折腾,老了就得加倍折腾。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有人都得考研。如果你就想找个稳定的铁饭碗,能接受去基层,那毕业直接考公没问题。但如果你还想看看更大的世界,想在职业上有更多可能性,那考研绝对是个好跳板。退一万步说,你读完研再考公,选择面也更广,反正应届生身份还在,两头都不耽误。
说到底,考研和考公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看你想要什么。但有一点得想明白:现在这个社会,学历就像身份证,没有不行,太低了也不行。与其毕业时后悔,不如趁年轻,多给自己攒点资本。毕竟,你今天偷的懒,明天迟早得加倍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