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个月就能拿7000月薪?一个普通求职者的就业市场观察手记

美羊羊5天前精彩生活3

上周与一位在证券公司担任HR的朋友聚餐,谈及正好面试两位新人,7000元月薪对应80分能力值,学历上海某一本,上海人,3年工作经验,11000元对应的是90分能力,上海顶尖985,应届生,GPA非常漂亮,最终他们选择了7000这一位。

至于是否出身985,211高校?只要专业不偏离太多,企业更看重候选人能否迅速上手工作。她的话让我意识到,那个仅凭一纸文凭就能高枕无忧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

上海就业问题__上海就业手册

一、学历溢价消退:朋友家小孩的求职困境

之前朋友聚会时,一位朋友还曾自豪地提及自家小孩名校高材生的身份,如今这却成了孩子求职路上的绊脚石。这位朋友家的小孩毕业于上海985冷门工科专业,在校期间成绩优异,GPA 高达3.6,还荣获过国家奖学金。然而,毕业两年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另一位在互联网大厂负责招聘的朋友透露,他们筛选简历时遵循三秒法则:先看专业是否匹配,再看有无相关项目经验,最后才扫一眼学校名称。去年我们招了个普通二本的,因为他大二就参与过开源项目,现在已是团队骨干了。

二、海归光环不再:学生陈某某的求职之路

我的学生陈某,去年从英国某知名大学硕士毕业,行李箱里还装着未拆封的西装。本以为能进投行,结果投了二十多家,只有三家给了面试机会。他苦笑说,最终在一家小咨询公司做分析师,月薪8500元,连留学费用的利息都不够。

陈某的遭遇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海外镀金的性价比正在急剧下降。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海归硕士平均求职周期长达7.2个月,较本土硕士多出2.3个月;起薪中位数为1.2万元,仅比国内硕士高出1500元。更尴尬的是,许多海归发现,自己学的前沿课程在国内早已过时——陈某某的金融分析课还在教授Black-Scholes模型,而国内量化交易早已用上机器学习。

现在企业更看重即战力。券商朋友说,上周面试了个港大硕士,简历写得天花乱坠,但问到具体项目时,支支吾吾说主要是协助导师做研究。这种我们直接淘汰。

上海就业手册__上海就业问题

三、企业的算盘:从买学历到买能力

朋友的证券公司最近在招量化交易员,招聘启事上写着名校优先,但实际面试时,他们更关注候选人的Kaggle排名和GitHub贡献。有个双非院校的学生,虽然学校一般,但Kaggle比赛拿过银牌,我们直接给了15K。朋友说,相比之下,有些985,211硕士,连Python的pandas库都用不利索,要他何用?

这种转变背后是企业的生存逻辑。在制造业HR群里,大家常吐槽:现在招个能直接上手的机械工程师,比招个清华毕业生还难。原因很简单:培养一个新人需要六至十二个月,而市场变化太快,企业等不起。

我认识的一位创业公司CEO更直接:我们小公司养不起潜力股,就要能立刻创造价值的人。他公司去年招了个大专生,因为对方有三年数控机床操作经验,现在月薪1.8万元,比很多硕士还高。

四、名校生的破局之道:把标签转化为实力

面对学历贬值的现实,名校生更应积极寻找出路,而非一味依赖名校光环。结合身边人的经历,总结了三条经验:

跳出名校舒适区,主动积累实战经验

一位毕业于顶尖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朋友,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GitHub开源项目,并在字节跳动实习了半年。毕业时,他同时拿到了腾讯、阿里和拼多多的offer,起薪25K。他的秘诀很简单: 学校教的是基础,但市场要的是能直接用的技能。

海外求学需精准定位,对接市场需求

学生李某的做法值得借鉴:他先去某大厂做了两年算法工程师,明确了自己想深耕的领域后,才申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AI方向硕士。我的课程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毕业时已经能独立负责项目。现在他在一家独角兽公司做技术负责人,年薪八十万元。

上海就业手册__上海就业问题

持续学习,构建可迁移能力

一位在传统制造业工作了十年的朋友,去年被裁员后,他花了三个月学习Python和数据分析,现在转型做供应链优化顾问,收入反而比之前高了。 现在企业要的不是经验年限,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未来已来:当能力本位成为主流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某大厂取消了校招中的学历筛选环节,改用AI评估候选人的项目经验和代码能力。这或许是个信号——在AI和自动化冲击下, 企业越来越需要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人,而不是靠标签装点门面的花瓶。

回想起朋友家小孩的遭遇,突然明白: 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没有永恒的铁饭碗,只有不断升级的能力包。那些还在迷信名校海归标签的人,终将被市场淘汰;而那些愿意放下身段、持续学习的人,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抓住机遇。

毕竟,企业要的从来不是一张漂亮的简历,而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学历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门,但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还是你的能力和态度。

相关文章

《印度时报》刊文:为何中国高等教育模式获得成功

《印度时报》刊文:为何中国高等教育模式获得成功

《印度时报》刊文:为何中国高等教育模式获得成功 《印度时报》5月24日文章,原题:印度能通过反思高等教育模式来与中国的STEM成功竞争吗?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战略投资,特别是通过“985工程”,推动中国的...

对一个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青春期,而是10岁前做好这3件事

对一个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青春期,而是10岁前做好这3件事

文/婷妈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青春期常被视作关键转折点,家长们如临大敌,小心翼翼应对孩子的叛逆与变化。 其实,真正对孩子一生影响深远的,是10岁前那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的时光。在这段时期,如果能“逼”...

社校联动共筑科学梦想,青少年沉浸式体验科技与红色教育

社校联动共筑科学梦想,青少年沉浸式体验科技与红色教育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研学活动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长海路街道团工委、少工委联合同济中学团委、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团委,共同为近50名同济中学学生打造了一场融合科技探索与红色教...

黑龙江女生被塔里木大学录取,崩溃大哭!5000公里,车费比学费贵

黑龙江女生被塔里木大学录取,崩溃大哭!5000公里,车费比学费贵

最近,一位黑龙江女生的高考录取经历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当她查到自己被新疆的塔里木大学录取时,这个本应是收获喜悦的时刻。 她却崩溃大哭,这背后的原因让人意想不到。 «——【·意料之外的录取·】——...

高考出分暨保研录全国各地巡讲,为家长带来大学规划的前瞻认知

高考出分暨保研录全国各地巡讲,为家长带来大学规划的前瞻认知

“这个分,能不能上211?” “要不要冲一冲985?” “学医太卷,学计算机是不是饱和了?” 高考分数出来后,填志愿是绕不开的大事。但很多家长发现,比怎么填志愿更让人头疼的,是填完之后的未来——大学四...

重庆科技大学:以学科建设为引擎,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格局

重庆科技大学:以学科建设为引擎,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格局

徐力超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高校如何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5月20日,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重庆科技大学,探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