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届毕业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干货速递:从认知到行动,求职路上不迷茫
围绕国家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我院始终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链条。从科研选题对接国家战略,到职业发展锚定社会需求,学院通过系统性指导帮助学子在学术探索与职业选择中找准定位。7 月 25 日,学工部举办的 2026 届毕业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正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 研究生辅导员彭山珊老师与李晓筠老师从时间规划、政策解读到认知重构,为线上线下共110余名同学带来了一场兼具实操性与深度思考的 “求职导航课”。
理清路径,政策与时间节点双护航
彭老师聚焦毕业生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从往届毕业去向切入,清晰勾勒出“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多元就业路径:硕士毕业生可选择企业、升学、普教系统、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等方向,博士毕业生则以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岗位为主要发展方向。
时间规划上,她特别划出关键节点:秋招暑假启动,9-10 月招聘信息密集释放;10 月要完成生源绑定并开启三方协议办理;论文送审(硕士 4 月底前、博士 4 月中旬前)、答辩(截至 5 月中下旬)、离校等环节需按节奏推进(具体以当年通知为准),提前规划才能避免手忙脚乱。
就业资源方面,学院打造的 “生科就业信息池” 实时更新招聘动态,搭配企业宣讲会、校友内推,到职业规划讲座、模拟面试场地等 11 类学院活动,再加上 “中山大学就业” 公众号、南方人才网、“事招雷达” APP 等渠道,帮助同学们全方位精准获取招聘动态。
求职材料与面试准备有这些小技巧:先备好个人证件照(电子版 + 纸质版);明确地点、行业、职业定位后,重点搜信息、多跑宣讲会和经验分享会;简历得按面试需求定制,发邮件时注意名称、主题和内容规范;投完简历要做好跟踪记录,包括报名截止时间、单位岗位信息、笔面试结果等;面试前要熟悉公司和岗位、预判问题、着装得体,面试中善挖优势、说清劣势弥补办法,还能试试用 AI 辅助准备,让求职更从容。
政策福利与手续办理也别忽视:彭老师还围绕三方协议办理流程、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文件等实用内容展开详细解读,针对电子就业协议的填报要点、解约条件以及各类补贴政策的申请要求进行了重点说明,强调慎重签约,鼓励基层就业,为同学们扫清就业手续办理和政策理解上的障碍。
彭山珊老师详细介绍
重构认知
从 “被动求职” 到 “主动匹配”
李晓筠老师则聚焦求职中的认知误区与自我定位,通过数据与案例拆解了五大高频认知偏差。她指出,“唯学历论”“唯成绩论” 已不适用于当下职场 ——2024 年企业招聘报告显示,“岗位匹配度” 以 68.3% 的占比成为录用核心因素,远超学历(21.5%)与院校(10.2%)。例如,同岗位下硕士薪资溢价平均仅 8%,且集中在研发等技术岗,市场、销售等岗位更看重实践能力。
针对 “完美主义拖延”“单打独斗” 等问题,李老师建议同学们将求职视为 “产品上线”,先投 60 分简历,再根据 HR 反馈迭代优化;同时善用资源,“求助” 并非能力不足,而是资源调度能力的体现,学院的一对一咨询、校友经验分享会等都是宝贵助力。
她还强调了“技能转化” 的重要性:科研技能需 “翻译” 为职场能力,如 “批量处理测序数据” 可转化为 “大数据分析与效率优化能力”。通过构建 “技能 - 岗位匹配表”,同学们能更清晰地定位自身优势与差距,避免盲目投递。
此外,李晓筠老师特别介绍了 AI 在求职中的应用:通过 AI 梳理科研经历并提炼能力关键词,生成 “职业推荐清单”;借助 AI 分析岗位 JD,精准匹配自身技能;甚至模拟面试场景,帮助同学们提前适应求职节奏。
李晓筠老师深入剖析
此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是学院全链条生涯规划体系的生动实践,也体现我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办学思路。学院将持续以 “生涯教育” 为主线,通过政策指导、资源对接、时间规划与认知引导等多维度支持,助力 2026 届毕业研究生顺利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在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的征程中书写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