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好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爱讲题”的家长

美羊羊3天前精彩生活4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为了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努力储备“一桶水”。

他们刻苦钻研孩子的课本,试图将知识嚼碎了喂给孩子,期望孩子能轻松掌握。

但是,现实有时很骨感——曾有一位身为数学老师的爸爸,每天亲自辅导孩子,孩子的数学成绩却令人意外地只考了38分。

_数学家长什么样_好家长兴趣数学

这绝非个例,而是不少家庭的缩影:家长倾尽全力辅导,孩子的数学成绩却“差强人意”,甚至越教越差。

现象:依赖成瘾,思维“瘫痪”

我自己也曾深陷这种困境。

陪孩子学数学一年,发现他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立刻喊:“妈妈,我不会!”

题目和草稿纸上干干净净,完全没有推演的痕迹。

催促他读题、思考,他只会烦躁地在纸上戳点、画线,拒绝动脑思考。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后来我恍然大悟:恰恰是家长讲题太多、太细、太早!

当孩子知道,只要喊一声“不会”,妈妈就会立刻“投喂”解题步骤,他内心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暗示:“我不需要思考,妈妈自然会告诉我答案。”

这直接导致了思维惰性。

数学家长什么样__好家长兴趣数学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长期缺乏主动思考的锻炼,孩子就无法发展出关键的数学思维——如分析、推理、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他们学到的,往往只是特定题型的机械模仿。

比如,孩子看到“一个数比45多34的数是多少?”立刻反应“多”就用加法:45+34=79。

这看似掌握了,但题目稍有变化:“45比一个数多34,这个数是多少?”

孩子一看到“多”,惯性思维依然用加法,结果就错了。

这不是“笨”,而是思维模式固化,缺乏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代劳效应”研究指出,当家长提供的“脚手架”过于密集、替代了孩子本应经历的认知冲突和自主探索过程时,反而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孩子习惯了被“托举”,便失去了自己“攀爬”的动力和能力。

好家长兴趣数学_数学家长什么样_

情绪陷阱:越讲越气,越批越蔫

很多朋友可能不解:小学不就是基础吗?哪有什么难题?这观念过时了。

当代小学数学,早已不是简单的计算操练,其核心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的综合较量。

题目设计更加灵活,情境更加复杂,对孩子的思维品质要求显著提高。

孩子不动脑、不深入思考,确实寸步难行。

家长拥有几十年的经验,看小学题目自然觉得简单。但对孩子来说,每一个新概念、新方法都需要在空白的大脑里艰难构建。理解慢半拍,再正常不过。

然而,家长往往“等不起”。

讲一遍孩子没懂,看着那双迷茫的眼睛,挫败感油然而生。

声音不自觉提高,讲解变成了训斥:“这么简单都不会?!”“我讲了多少遍了?!”……

在批评的声浪中,孩子的“思考大门”瞬间关闭,大脑陷入“短路”状态。

更可怕的是,反复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将“做数学题”与“被批评”、“我不行”的痛苦体验紧密关联,导致严重的畏难情绪和自信崩塌。

长此以往,孩子会本能地逃避思考,数学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好家长兴趣数学_数学家长什么样_

出路:放手≠放任,做智慧的“脚手架”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想:正好,我乐得当“甩手掌柜”!

但请注意,“放手”不等于“放任”。

孩子尚小,需要的是适度的、智慧的引导,而非完全撒手或全程包办。

关键在于将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家长则扮演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家长的“教”如果只是重复孩子已知的或完全替代孩子探索未知,就无效甚至有害。智慧的支持(脚手架)应提供“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并在孩子能力提升后逐步撤除。

核心策略:降低期待,鼓励尝试,搭建“脚手架”

_好家长兴趣数学_数学家长什么样

我们需要做的是:

1、抑制“教”的冲动,激发“想”的火花

忍住直接给出答案或完整解题步骤的冲动。把“教”转化为“问”和“等”。

2、看见微光,及时鼓励

对孩子的任何微小思考尝试,都给予积极反馈:

好家长兴趣数学__数学家长什么样

3、角色反转:“小老师”开讲

鼓励孩子当“小老师”,把例题或他弄懂的题目讲给家长听。

“费曼学习法”的精髓在于,能清晰地讲解出来,才是真正理解了。

家长扮演“笨学生”,提出疑问,让孩子在解释中深化理解。

4、生活即数学,游戏化学习

将数学融入生活场景和游戏,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实用价值。

比如:

_数学家长什么样_好家长兴趣数学

写在最后:

孩子的数学学不好,有时并不是因为家长“教得少”,恰恰可能因为“教得太多”、“教得太急”。

过度热心讲解,如同替蝴蝶破茧,剥夺了它锻炼翅膀力量的机会。

抑制住“倾囊相授”的冲动,把思考的舞台真正还给孩子。

当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跨越障碍,哪怕只是一小步,那种“我能行”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将点燃他持续探索的热情,成为攻克数学难关最强大的内在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更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下海去“渔”。

数学思维之花,终将在独立思考的土壤中绚烂绽放。

相关文章

孩子的教育到12岁就基本完成了?

孩子的教育到12岁就基本完成了?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家长将目光死死锁定在孩子的中学、大学阶段,不惜重金投入补习和特长培养,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的教育黄金期。 那就是12岁前,其实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就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