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红嫂传薪火 家风绵长润阳都】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三)
优秀征文展示
以爱为薪,点亮教育长河
——记新时代“红嫂”教师孙召苓
县第四实验幼儿园 董守芬
在沂南这片曾被红嫂热血浸染的土地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壮歌犹在耳畔回响。而当我走进沂南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第四级部的走廊,看见孙召苓老师弯腰给一个女生系紧松散的鞋带时,那声历史的回响忽然有了现实的落点——眼前这位鬓角微霜的女教师,正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红嫂文化的时代篇章。
一灯如豆,照彻暗夜寒窗
她的办公桌抽屉,是个微型的“战时补给站”。拉开时,红糖姜块码得齐整,卫生巾分日用夜用叠放,感冒药按剂量分包,甚至还有几双洗得发白的备用棉袜。这些物件在晨光里静默,却无数次成为学生窘境中的光。
“老师......我裤子弄脏了......”去年深秋,一个女生涨红着脸蹭到桌前,声音细若蚊蚋。孙老师立刻起身,从抽屉抽出黑色运动裤,又塞去一包卫生用品,轻轻揽过女孩肩膀:“走,去我宿舍换。”转身时,她顺手将保温杯推给另一个咳嗽的学生:“刚冲的罗汉果,趁热喝。”
这方寸之地,盛放着她对四十多个孩子的全时守望。当卫生院工作的家长在抗疫前线连轴转时,她的办公室就成了女孩小林的第二个家。周末清晨,孙老师总提着菜篮往宿舍走:“今天包荠菜饺子,小林说想学擀皮儿呢!”案板前,面粉沾上她的睫毛,女孩突然哽咽:“孙老师,您身上有我妈妈消毒水的味道。”
双肩承山,托举两重春秋
2019年秋,她接任班主任那夜,二宝正发高烧。丈夫的电话在晚自习时第三次震响,她盯着屏幕上“39.5℃”的字样,手指悬在挂断键上良久,最终只回复:“先物理降温,我查完寝就回。”教室后窗映出她巡视的身影,窗棂分割的灯光落在肩上,像扛着沉甸甸的星河。
最揪心的是初三女儿的家长会。同一天,班里父母双亡的小雨逃学了。孙老师沿着河坝找到暮色四合,终于发现蜷在芦苇丛里的身影。“他们都说我是扫把星......”女孩浑身发抖。她一把搂住孩子:“胡话!你是老师的小福星!”那夜她守着小雨直到熟睡,手机里存着女儿发来的家长会照片——空荡荡的座位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妈,我替你签到了。”
薪火相传,灼灼其华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她的听课笔记总比别人厚半寸。青年教师赵琳参赛前夜,孙老师举着手机电筒陪她在空教室演练。月光从窗缝漏进来,照见笔记本上密密的批注:“此处停顿三秒,等学生眼神亮起来再推进!”“这个手势要像展开翅膀......”凌晨两点,她突然拍案而起:“有了!把《木兰诗》和当代女医护抗疫视频做蒙太奇剪辑!”
那束电筒光最终化作赵琳市赛金奖的奖杯。而孙老师转身又扎进年级管理,第四级部办公室的灯总亮得最早。年轻班主任周华龙面对叛逆学生束手无策,她递过泛黄的笔记本:“看看当年我怎么治小刺头的——每天给他写‘发现闪光点’便签,坚持了89天。”翻开发黄的纸页,第一张写着:“3月2日,主动扶起扫帚,像棵正在拔节的小青松!”
大爱如河,泽润阳都
去年深冬家访,车陷进雪窝。她踩着齐膝积雪步行五里路,进门时裤腿冻成冰甲。留守儿童小伟奶奶握着她的手哭:“娃爹妈三年没回了,多亏您…”火炕上,她掏出裹在怀里的试卷:“小伟作文全县一等奖!看这句——‘孙老师的手冻红了,像雪地里燃着的炭火’。”
期末捷报传来那日,她正给教师子女补课。窗外喧天的欢呼声里,几个孩子忽然齐声背诵课文:“薪尽火传,不知其尽也…”余晖漫过她眼角的细纹,那含笑垂首的侧影,恍惚与纪念馆里纳鞋底的红嫂雕像叠印在一起——同样的微驼的脊背,同样以身为烛的燃烧。
新火映照来时路
若问红嫂文化如何在教育沃土传承?请看孙老师抽屉里常年备着的红糖,看深夜办公室不灭的孤灯,看她拥抱学生时衣襟沾染的粉笔灰。这“最后一块布”化作遮风挡雨的备用衣裤,“最后一口粮”转为滋养心灵的谆谆教诲,“最后一个儿子”的奉献则升华为千万学子的守护者。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无数如孙召苓般的新时代“教育红嫂”,正以知识为梭,以爱心为线,编织着阻断代际贫困的坚韧锦缎。她们让“忠贞坚韧”的红嫂品格在讲台上淬炼出新的光芒——那光,是作业本上细密的红批,是留守儿童碗里的热饭,更是年轻教师手中传递的薪火。
当琅琅书声又一次漫过沂蒙山谷,我看见精神的河流奔涌不息。红嫂们当年用乳汁哺育战士,今日师者以心血浇灌未来。这绵延八十载的赤诚,终将在阳都大地上,绽放出灼灼的时代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