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双鱼铜洗中的传奇往事
位于宜宾珙县王家镇四面坡山上的一段五尺道。据新华社客户端
双鱼铜洗铭文两侧装饰了镜面对称的双鱼图案。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朱提造作双鱼铜洗是国家一级文物。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宜宾市博物院 据宜宾市博物院官网
周旭
在宜宾市博物院琳琅满目的珍贵藏品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格外引人注目——东汉建初四年朱(shū)提(shí)造作双鱼铜洗。这件历经1900多年岁月洗礼的青铜珍品,犹如一颗沉淀着历史光华的古珠,向世人展示着古代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繁荣的商贸图景。
双鱼铜洗沉睡一千九百多年重见天日
1988年6月,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姚家嘴的考古现场,骄阳似火。考古队员们汗如雨下,却难掩内心的激动。当他们在临河公路旁的崖墓中发掘出一件青铜器时,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一件沉睡1900多年的双鱼铜洗,正缓缓揭开神秘面纱。
南广镇作为宜宾历史上重要的水陆码头,是南向出川入滇的关键通道节点,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座崖墓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将这件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文物完好保存了1900多年,直到考古队员们到来,才让它重焕光彩。
双鱼铜洗整体造型简洁大气,宽沿、圆腹、平底的设计既实用又美观。重达4.7千克的铜洗捧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传递出历史的厚重。
内底铸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铭文,“建初”是东汉孝章帝的年号,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这一明确纪年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精准坐标。“朱提”即今云南昭通,古代以盛产优质铜矿和精湛铸铜工艺闻名。《汉书·地理志》记载,朱提的铜矿开采自西汉就已颇具规模,到东汉时更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铜器生产基地。这些铭文历经1900多年依然清晰可辨,古朴苍劲的字体蕴含着汉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铭文两侧的双鱼图案堪称点睛之笔。两条鱼儿呈镜面对称分布,仿佛正在水中自在遨游。工匠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将鱼鳞、鱼鳍勾勒得生动传神。鱼嘴处精心刻画的四道水纹,更巧妙营造出鱼儿的动感。铜洗外腹的五道凸弦纹线条流畅自然,富有韵律美。两侧的铺首衔环历经岁月沧桑,环部仍可灵活转动。
铜洗是汉代贵族阶层的专属用品
在古代社会,铜器因其材质珍贵、工艺复杂,往往成为贵族阶层的专属用品。双鱼铜洗作为古人生活中常见的盥(guàn)洗用具,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洗脸盆,在汉代是贵族日常生活中彰显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追溯先秦时期,贵族洗手有着一套庄重的仪式,被称为“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意思是洗手时,需要年轻侍者捧着铜盘接水,年长者拿着容器浇水,主人在中间洗手,洗完后还要用毛巾擦拭。这套仪式不仅体现了对卫生的重视,更彰显了贵族阶层的尊贵身份。
到了汉代,虽然洗手程序有所简化,但铜洗依然是贵族生活的必备之物。正因如此,它才会被作为陪葬品,陪伴主人长眠地下,寄托着在另一个世界延续尊贵生活的愿望。
双鱼铜洗是川滇商贸往来的见证
早在秦代,秦始皇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下令修筑“五尺道”。这条道路从四川盆地出发,穿越崇山峻岭直抵云南,成为连接川滇的交通动脉。汉代“南夷道”的修建,更使西南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双鱼铜洗正是这段商贸往来的见证。它的流传不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文化的交融。在器物往来间,川滇两地人民相互学习、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着西南地区的发展繁荣。
专家研究发现,双鱼铜洗的制作工艺兼具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特色。这说明,早在汉代,西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就已十分密切。不同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共同绘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彩画卷。
宜宾市博物院珍藏的这件朱提造作双鱼铜洗,犹如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地区间密切的交流合作。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