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班主任:学习「后劲足」的孩子,多是来自这4种家庭
你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孩子:
明明很聪明,但就是成绩上不去?
小时候成绩还不错,长大后却不行了?
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有的孩子其实能做好,可偏偏就是做不好?为什么就不能一直保持优秀呢?
有次跟一位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资深班主任聊天,说起了这个话题。
她说:决定孩子后劲的,往往不适智商,而是家庭。
还说在她带过的孩子里面,各种各样的都有:
有的孩子刚开始成绩很好,到后期就慢慢开始往下掉,跟不上了;
也有的孩子起步很一般,结果后面越学越有劲儿,最后「一鸣惊人」;
还有是从开始就一直尽头很足,能稳定发挥的孩子。
她总结说,通过平时观察、和家长们聊天,发现这些学习「后劲足」的孩子,多是来自这4种家庭。
一、家人榜样作用明显
有的父母平时不怎么说教,孩子却自觉自律还努力。
相比「说教」,「身教」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我一个朋友,平时生活的比较规律,爱看书、爱运动,平时很少刷短视频、看短剧。
从小带孩子,就是陪孩子玩,玩累了就各自看会儿书。
我发现她家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来我家玩时,觉得无聊时,就自己找本书,坐沙发上安安静静的看书去了。
有一块儿的家长问她平时怎么教育孩子的?
她说孩子的学习根本不用她操心,孩子自己很自觉,每天老师留的作业不用家长催,学习自己做了计划,按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听到这里,我想说: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在观察家长的生活。
如果家长平时一有空就摊沙发上刷短视频、玩游戏、看电视,却喊孩子赶紧去写作业。
孩子大多会说:“为什么你能玩手机看电视,我不能玩?”
如果家长在家一般是看书学习,精进自己,遇到问题,会主动钻研去解决问题。
那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会认为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慢慢就会形成习惯,自然不觉得学习是困难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就算刚开始成绩不拔尖,但只要有这样的习惯,就不会觉得学习是累人、让人畏惧的事情。
也就有后劲,让自己厚积薄发!
二、家庭氛围好,支持度高
原生家庭,父母的脾气性格,真的对孩子影响很大。
父母爱发脾气、家庭关系僵硬,和父母松弛、家庭关系平和,这两种家庭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完全两个样。
孩子和家长关系僵硬,一进家感受到的就是紧张氛围,空气都要凝固。
家长是「审判官」的身份,看到孩子,只想起分数,和孩子的话题,也都是围绕分数、作业和学习。
这样家庭氛围下的孩子,表面可能很乖,但实际内心压力很大。
因为精力都内耗在紧张、怕错、对抗家长上面了,还哪有劲头学习。
而家庭氛围好、家长支持度高的孩子,会家长状态是放松的。
就算孩子考试有失误,也会主动和家长说,并且反思自己是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应对。
因为在孩子的心里,并不担心自己眼下某一次的成绩和未来,反而是觉得,摔倒了,重新站起来,再继续前行就好了。
孩子的这份从容和自信,就正是他的「后劲儿」。
三、对孩子有耐心,期待也合理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
但如果把「望子成龙」变成「望子速成」,这就是家长在走弯路了。
明明孩子才小学,就觉得他的现在已经决定未来;孩子刚上中学,就恨不得各科都是尖子生。
要知道,孩子需要时间,慢慢成长!
有些家长,不仅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数落孩子好久,还会盯孩子很紧,经常质疑、放大细节,否定孩子。
试想,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有越挫越勇的勇气呢?
家长期望合理,相信孩子自己有进步的能力,并且也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更多时候,孩子的潜力,是在「被允许」里慢慢激发出来的,被允许犯错,被允许慢一点。
而学习的后劲儿,也是被家长这样一点点的「浇灌」出来的。
四、能引导孩子总结反思的家庭
这样的场景,可能我们都见过,孩子一个考试没考好,家长劈头盖脸一通训:
“这么简单的题怎么还做错,你天天心里想啥呢?”
“这道题我都已经给你讲过了,还做错,你脑子呢?”
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带孩子进行总结反思,而不是注意力只放在分数上,这样孩子才能更有后劲。
所以呀,我们作为家长也要反思,不妨从「唠叨型」变为「引导型」,问问孩子:
“你觉得这道题有更好的解法吗?”
“你觉得这道题是错在哪里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一起帮孩子「找原因」,让孩子学会复盘,知道错在哪里,下次避免,就不会一错再错了。
当然,和孩子交流的态度也要坦诚,甚至还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考砸的经历。
让孩子明白:出错不可怕,关键是能总结。
能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孩子遇到挫折时,第一反应就不是害怕,而是想着「怎么解决」,这样的能力,可比任何高分都还重要。
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氛围里,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里那份「你遇到困难,我和你一起打败困难」,而不是「你遇到困难,我和困难一起打败你」。
关于孩子学习后劲,你们觉得还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欢迎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