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提醒孩子,传递的是不信任,破坏的是自信心和内驱力
带娃的时候是不是总忍不住念叨?“书包收拾好了吗?”“作业别忘写了!”“出门带钥匙啊!” 一天下来,嘴巴就没停过,总觉得“不说他就会忘”。
可你发现没?有时候越提醒,孩子越迷糊,你不说了,他反而记得牢。
其实啊,过度提醒就像给孩子系上了根无形的绳子,你总拽着他,他就懒得自己走了。更重要的是,你一遍遍说“别忘了”,孩子听着像“你肯定会忘”,时间长了,他就真觉得“我不行,离了爸妈就做不好”,这才是最亏的。
带孩子就像放风筝,线攥太紧会断,适当松松,他才能飞得稳。
1、老提醒“别忘这别忘那”,孩子会觉得“爸妈不信我”
谁小时候没被爸妈追着叮嘱过?“上课认真听讲啊”“考试别马虎”,听多了心里其实挺烦,觉得“我又不是傻子,用得着天天说吗”。
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你过度提醒,传递的不是关心,是“我觉得你做不到”。
朵朵的妈妈爱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念叨,早上出门说“红领巾戴了吗”,晚上写作业说“字写工整点”,结果朵朵现在啥都等着妈妈提醒,有次妈妈出差,她居然忘了带作业本去学校。
朵朵委屈地说:“以前妈妈都会提醒我的,我以为她会打电话说呢。”
孩子就像小树苗,你总觉得他长不直,天天掰着他,他反而长歪了;你信任他能长好,他反而使劲往上蹿。
少点“你肯定忘”的提醒,多点“你能做好”的眼神,孩子才能挺直腰杆自己走。
2、总被提醒“应该这样做”,孩子会觉得“我自己做不好”
谁不希望被夸“你真棒”?可要是总被说“你应该这样”“你得那样”,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我做的啥都不对”,慢慢就不敢自己动手了。
小李家的男孩,刚开始学系鞋带时挺积极,可小李总在旁边说“不对,应该先交叉”“你看你系的松了”,说得多了,孩子索性把鞋一甩:“你帮我系吧,我不会。” 结果上了小学,别的小朋友都会系鞋带,就他总拖着鞋跑,特别自卑。
小李后悔地说:“当时总觉得我提醒他能学得快,没想到把他的劲头给说没了。”
孩子学本事就像学走路,你总得让他摔几个跟头,他才能找到平衡;你总扶着他,他永远学不会。
少点“你应该”的指点,多点“你试试”的鼓励,孩子才能相信“我能行”,越做越有劲头。
3、习惯了被提醒“下一步干啥”,孩子会觉得“不用自己想”
谁不想当“省心的娃”?可要是啥都有人安排好,下一步该干啥都被提前说出来,慢慢就会懒得动脑子,觉得“反正有人提醒,我不用想”。
表姐的女儿就是这样,从小学到高中,表姐每天都把时间表排得明明白白:“七点该背单词了”“九点必须睡觉”,孩子啥心都不用操,结果上了大学没人提醒,天天熬夜打游戏,期末考试挂了好几科。
表姐哭着说:“我以前总怕她耽误事,啥都替她想着,现在才知道,我把她的脑子养懒了。”
孩子的内驱力就像小火苗,你得让他自己扇风,火才能越烧越旺;你总给他添柴,他反而觉得“烧不烧都行,反正有柴”。
少点“下一步该干啥”的安排,多点“你想咋安排”的提问,孩子才能长出自己的“小脑子”,越动越灵活。写在最后
带孩子就像种花儿,你得相信它自己能扎根、能开花,偶尔浇浇水就行,总去扒开土看看“长没长根”,反而会把根弄伤。
过度提醒就是总扒土的手,看着是关心,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成长。
少念叨几句“别忘了”,他会记得更牢;少指点几句“应该这样”,他会做得更欢;少安排几句“下一步干啥”,他会想得更全。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能干,给他点信任,他能给你大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