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城镇化中进行义务教育改革

美羊羊1天前精彩生活2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等,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新型城镇化加速及人口结构变动带来城市学龄人口高聚集与乡村稀疏化并存、社会结构分化与家庭分居交织、教育资源需求与配置均衡矛盾叠加等挑战,亟须通过机制创新破解。在此背景下,厘清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互动关系,应对教育治理难题至关重要。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教授团队的《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一书,通过揭示城镇化和教育发展的动态关联,剖析义务教育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论证学龄人口流动对城乡教育的双重冲击,进而提出化解城市教育压力和消解乡村教育困境的制度路径,在解码城乡教育转型复杂图景的过程中,建构起具有本土特质的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维度为义务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方案。

其一,深入阐释了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多要素互动的内在逻辑。通过解构城镇化的多维属性和运行逻辑,将义务教育改革置于城乡社会转型的立体图景,提出“功能整合、制度演进、类型重构、主体觉醒”四位一体的城镇化分析范式。首先,突破传统城镇化研究的“空间决定论”思维,确立了教育发展的主体性价值坐标,将教育公平作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指标;其次,构建“制度—类型—技术”复合分析框架,揭示义务教育改革的多维驱动机制,为政策创新提供系统理论支撑;最后,提出动态均衡的理论模型,将城乡教育发展视为持续调适的生态系统,为破解“虹吸效应”与“洼地效应”并存的治理难题开辟新思路。

其二,分类呈现了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的压力挑战。系统揭示了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空间重构和制度调适的深层互动规律。既呈现了人口流动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时空错位”共性困境,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解困路径。首先,在分析大城市义务教育困境时,提出结构性短缺和制度性阻滞的双维模型。针对学位供给压力,论证了“动态监测预警—资源弹性供给—质量底线管控”的承载机制,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方面提出“居住证积分入学+购买民办学位+集团化办学”的组合策略。其次,对于乡村义务教育危机,转向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的制度创新,如县城通过推动“标准化校舍建设+教师编制动态调配+数字教育资源辐射”,破解了城镇化初期阶段教育集聚效应和资源承载极限的冲突。为乡村小规模学校设计中心校协同体管理模式,从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县域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升级为双向互通的专业共生机制。

其三,系统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路径。首先,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治理的“静态均衡”范式,开创“动态适配”的政策设计逻辑。提出“居住证梯度赋权+民办教育购买服务+教师编制周转”的政策组合,破解了户籍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刚性约束等。其次,通过构建“压力传导—制度响应—效能反馈”的系统动力模型,为跨部门政策协同提供理论支撑等。最后,设计了多个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中,论证了“县管校聘+定向培养+双轨激励”的制度组合,提出通过建立县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将单向的输血机制转化为双向的内生系统等。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处)

如何在城镇化中进行义务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6日 第03版

相关文章

关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华社这篇侧记细节满满

关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华社这篇侧记细节满满

时隔10年,又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城市,文明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李宇嘉专栏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李宇嘉专栏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撑保障和组织实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