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点儿私房事儿
唠点儿私房事儿
我居住的小区大约1500户,位于市开发区,当时人烟稀少,是政府交办的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那时还有些计划经济的尾巴,政府要求开发商保本销售,为的是吸引业主来住,提升新区的人气。房价定的很低了,还是卖不出去。开发商来找我帮助做一些宣传策划。
新小区离我的办公室很近,我也正想换房,就自己“率先垂范”买了一套。尽管价格很低了,还是资金不足,先付了一半,7年按揭一半。销售大厅里,银行行长、开发局长带领一帮人现场办公,一条龙服务。购房者就是上帝。
图片
此后新区建设加快,人气上升很快,房价几年翻了几倍。我的7年按揭也提前还清了。有朋友说我捡了大便宜,我说当时开发商磕头你都不肯买呀,促销广告就花了好多万。
近两年,房价断崖式下跌,我们小区同样像走了滑铁卢,“一夜回到解放前”,尽管现在的绝对价位仍比购房时高,但算上货币贬值的购买力,老本都亏进去了。
老旧小区改造又出现了新问题。加装电梯,所谓的“实事工程”,弄得小区内不得安宁,原来一个单元住户邻里和睦相处,如今楼上楼下反目成仇;老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外装电梯把房前屋后的停车位和绿化带切割得支离破碎,感觉更加老旧。
一个亲戚在华侨城片区买了一套自住房,住了两年,因他的私企流动资金紧张,把房子卖了,很多人闻讯赶来,迟来的还主动加价,当然卖了个好价钱,缓解了燃眉之急,他自己租了一套旧房安身。时隔半年,房价下跌,当时还有些得意的购房者大喊吃亏,夫妻之间吵了好几回。
同样,楼上的一位邻居,去年把房卖了,今年房价大跌。卖者欣慰“跑得快”,幸存几分得意;而买者痛感“吃了眼前亏”,后悔莫及。
房地产开发,房价涨跌,永远在迷宫里回旋,不必妄加揣测。涨与不涨,自有其内在逻辑。有人习惯于政策调控或寄希望于人为干预,实践证明事倍功半。
适度的观望与等待,有时或正是“迟钝者”的“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