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

美羊羊2小时前教育资讯1

全文长 4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讲述抗战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基因的唤醒,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防线,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为他们注入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钙质,进行“人何以为人”的价值启蒙,让和平教育扎根于苦难记忆之上。通过系统讲述抗战精神,能帮助青少年建立对历史的真实认知,理解个人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从历史苦难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和平的维护者与建设者。

历史教育与爱国教育不是抽象概念,需通过具体可操作的举措,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中读懂胜利、厚植情怀。开学季是新学期教育的起点,胜利日是回望历史、致敬英雄的重要节点,二者叠加为中小学开展历史与爱国教育提供了独特契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中小学可从目标保障、课堂实践、活动体验、氛围营造四个维度,推进教育落地,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PART 01

校长牵头:明确目标与资源保障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引领者,需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从目标设定、资源联动、队伍建设三方面入手,为历史与爱国教育筑牢基础,确保教育活动有方向、有支撑、有质量。

01

制定专项方案,细化目标责任

开学前一周,校长需组织行政会、年级组长会,专题研讨胜利日教育规划,将其纳入9月“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核心内容。方案需明确“三个具体”:

01

具体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设定,低年级侧重认识英雄、知道胜利日,如能说出2位抗战英雄的名字;中年级侧重了解故事、感知精神,如能简述1个本地抗战事件;高年级侧重理解意义、践行行动,如能结合历史谈对“和平”的理解。

02

具体任务:将教育内容分解到各部门,教务处负责课堂融入,德育处负责活动组织,总务处负责环境布置,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

03

具体节点:制定9月“教育时间表”,如第一周完成教师培训,第二周启动课堂渗透,第三周开展实地寻访,胜利日当天举行纪念仪式,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节奏。

方案制定后,需向全体教师解读,明确各年级组的具体职责,通过责任到人的方式避免教育流于形式。

02

联动外部资源,拓展教育场景

学校需打破围墙限制,主动链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历史教育场景。

01

共建合作:开学前与本地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馆等签订“教育共建协议”,明确9月合作内容,如纪念馆提供100张学生优惠票、开放2个专属参观时段,如每周三下午、周六上午,陵园安排专人讲解烈士事迹。

02

专家引进:邀请地方志专家、抗战老兵(或家属)、纪念馆讲解员组成“校外讲师团”,9月内到校开展3-4场讲座,例如让老兵讲述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用“活着的历史”打动学生。

03

家庭联动: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走访本地抗战遗址,如战斗旧址、纪念碑,并拍摄“寻访照片”反馈给学校,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03

培训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育落地的关键执行者,需确保其具备准确的历史认知和生动的讲解能力。

01

专题培训:开学第一周组织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参与培训,内容包括“本地抗战史实梳理”“英雄故事讲解技巧”等,邀请历史教研员现场指导,避免讲解中出现史实错误。

02

备课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胜利日教育融入课堂”集体备课,例如历史组设计“抗战时间轴”教学课件,语文组筛选《小英雄雨来》等适合不同年级的红色课文,确保课堂内容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贴近胜利日主题。

03

经验分享:安排有红色教育经验的教师分享案例,如“如何用情景剧让学生理解英雄精神”“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画英雄”等,通过实操方法的传递,提升教师的教育执行力。

PART 02

教师执行:让课堂与生活接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需将历史与爱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具体案例、实践作业、跨学科联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历史温度,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

01

课堂融入案例,让历史“活起来”

避免空洞说教,用学生能理解的故事、场景串联知识点,让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

01

历史课:采用大事件+小故事结合的方式,讲解全国性抗战事件时,插入本地相关史实,并展示县志记载的文字或老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离我们不远。

02

语文课:通过文本解读+情境体验深化理解,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分组扮演“五壮士”“日军”“群众”,还原跳崖前的对话场景,随后讨论“如果我是五壮士,会选择牺牲吗?”“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英雄的选择中体会爱国精神。

03

道德与法治课:结合“国家利益”主题,用胜利日的意义串联知识点,通过对比抗战时期的儿童生活与现在的校园生活,让学生理解国家强大与个人幸福的关系。

02

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动起来”

设计分层作业,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01

低年级(1-2年级):以直观感受为主,布置画英雄、唱红歌作业。例如让学生画一幅“我心中的英雄”漫画,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杨靖宇、王二小等英雄形象,配上“英雄真棒”“向他学习”等短句;音乐课上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在绘画和歌唱中认识英雄。

02

中年级(3-4年级):以收集分享为主,开展“身边的抗战故事”调查。让学生采访爷爷奶奶、社区老人,记录他们听说过的抗战小事,如“爷爷说他小时候见过八路军在村口驻扎”,用录音或文字整理成故事卡,在班级故事角展示,让学生发现历史藏在身边。

03

高年级(5-6年级):以思考表达为主,完成胜利日感悟写作。结合课堂所学和实地参观经历,写一篇短文,题目可自拟,如《参观纪念馆后,我读懂了“胜利”》《如果英雄来到今天》等,教师选取优秀作品在校园广播播报,让学生的思考被更多人看见。

03

跨学科联动,让教育“融起来”

打破学科界限,将历史与爱国教育融入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渗透。

01

美术课:开展抗战主题创作,低年级画“英雄连环画”,用4-6幅画讲述一个英雄故事;高年级设计“胜利日海报”,包含“和平鸽”“纪念碑”等元素,并写上宣传语,如“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优秀作品在校园橱窗展示。

02

音乐课:学唱红色歌曲并理解内涵,教唱《黄河大合唱》时,先讲述“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故事”,播放歌曲片段,让学生感受“风在吼、马在叫”的激昂情绪,随后分组用乐器伴奏,在旋律中体会民族抗争的力量。

03

体育课:组织红色运动会,设置“送鸡毛信”,模拟传递情报的障碍跑、“担架救人”,两人合作抬道具救人等项目,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抗战时期的艰难,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PART 03

活动落地:打造可参与的体验

通过校园展览、实地寻访、纪念仪式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致敬英雄,将抽象的爱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感知。

01

校园主题展览,让历史“看得见”

收集实物、图片等资料,打造贴近学生的展览,让校园成为流动的历史课堂。

01

展品收集:通过“家校联动”征集抗战相关物品,如爷爷的旧军用水壶、奶奶的织布机、历史课本上的老照片复印件等,每件展品附简短说明:“这是1943年李爷爷在部队用过的水壶,他带着它参加了5次战斗”。

02

展区设计:在教学楼大厅划分“英雄故事区”“本地抗战区”“胜利时刻区”三个板块,用彩色展板、实物展台布置,搭配学生的绘画、手工作品。例如“胜利时刻区”展示1945年日本投降的报纸复印件、民众庆祝的老照片,旁边贴上学学生写的“如果我在现场,会做什么”的便签。

03

学生讲解:选拔3-6年级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提前培训展品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在课间、放学时为同学、家长讲解。例如让学生讲解“本地抗战区”的展品:“大家看这张地图,红色的线是当年游击队在咱们县活动的路线,他们就是在这里打了一场胜仗,保护了乡亲们”,在讲解中加深自身对历史的理解。

02

实地寻访活动,让历史“走进去”

组织学生走进抗战遗址、纪念馆,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01

前期准备:出发前一周开展寻访培训,发放任务卡,明确目标:低年级需找到“1件最让自己感动的展品”并画下来;中年级需记录“1个印象最深的故事”;高年级需思考“这个地方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同时教学生基本礼仪,如在烈士陵园不喧哗、向纪念碑行队礼。

02

分批开展:根据年级特点安排不同地点,1-2年级参观本地展品更生动、有动画解说的“英雄纪念馆”,3-4年级走访“抗战战斗旧址”,5-6年级参观内容更系统全面的“市抗战纪念馆”。每批由2名教师带队,搭配1名纪念馆讲解员,确保学生能听懂、有收获。

03

后续分享:返回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寻访故事会”,学生展示任务卡成果,如低年级展示绘画并说明“我画的是英雄叔叔的步枪,他用它打跑了坏人”;高年级分享感悟:“在纪念馆看到战士们穿的破棉衣,才知道他们有多不容易,我们现在的好日子真该珍惜”。

03

纪念仪式体验,让情感“聚起来”

在9月3日胜利日当天举行仪式,通过庄重的流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01

升旗仪式:增加胜利日专属环节,升旗后全体师生默哀1分钟,缅怀抗战先烈;学生代表朗诵抗战诗歌;教师代表讲述胜利日的由来,用简洁语言说明“为什么9月3日是胜利日”“这个日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02

班级承诺:仪式后各班级开展和平承诺活动,在教室后墙贴一面小国旗,每位学生写下一句对和平的承诺,如“我要好好学习,让国家更强”“不浪费粮食,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签名贴在国旗周围,让承诺成为可见的行动指引。

03

集体创作:全校师生合作完成和平长卷,在操场铺开30米长的画布,学生用画笔绘制“我心中的和平世界”,如蓝天、笑脸、校园,教师在旁边写下“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寄语,长卷完成后悬挂在校园主干道,成为胜利日的纪念标志。

PART 04

氛围营造:让校园有历史温度

通过环境布置、媒介渗透、习惯培养,让历史与爱国教育融入校园日常,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让红色基因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01

环境布置细节,让校园“会说话”

在校园角落融入历史元素,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时自然接触,潜移默化接受教育。

01

走廊文化:在教学楼走廊悬挂10-15幅抗战英雄画像,每幅配一句英雄名言。如杨靖宇画像旁写“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赵一曼画像旁写“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并附简短的英雄事迹介绍,让学生在上下楼时能快速了解英雄精神。

02

操场文化:在操场围栏绘制抗战历史连环画,用卡通画风呈现8-10个关键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日本投降”等,每幅画配3-5句文字说明,例如“平型关大捷:1937年,八路军在这里打了一场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学生在体育课、课间活动时能直观了解历史脉络。

03

班级文化:每个教室设置“红色角”,摆放抗战相关书籍、学生的红色手工作品,黑板报更新“胜利日专题”,如9月主题为“英雄在我心中”,刊登学生的绘画、作文,让教室成为红色教育的小阵地。

02

日常媒介渗透,让教育“不停歇”

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等媒介,让历史教育突破课堂时间限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01

校园广播:每天早间7:50-8:00开设“抗战小故事”栏目,由学生播音员录制1-2分钟的短故事,如“王二小把敌人引入包围圈”“小兵张嘎送情报”等,语言口语化、适合儿童理解,让学生在进教室前就能听到一个英雄故事。

02

学校公众号:每周五推送1篇“本地抗战记忆”文章,内容包括本地抗战遗址介绍、老兵访谈、历史老照片等,附亲子互动问题,如“和爸爸妈妈说说,你知道的本地抗战故事”,鼓励家长陪孩子阅读,形成家校共学的氛围。

03

电子屏展示:在校园门口、食堂的电子屏循环播放抗战主题内容,如“每日一英雄”“胜利日小知识”,用碎片化信息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

03

长效习惯培养,让教育“常态化”

将历史与爱国教育融入日常行为,通过持续的互动和实践,让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01

班会固定环节:每周班会设置5分钟“历史小课堂”,由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分享自己收集的抗战故事、英雄事迹,教师进行补充点评。例如让学生讲“左权将军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左权将军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回到战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习惯。

02

“和平角”互动:在校园设置固定的“和平角”,摆放展板和便签本,学生可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贴上绘画作品,教师每周选取部分内容在广播分享,让“和平角”成为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空间。

从校长的统筹规划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从校园活动的沉浸式体验到日常氛围的潜移默化,让历史教育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学生身边的故事”,让爱国情怀从口号变成可感知的行动。当学生能说出英雄的名字、理解胜利的意义、懂得和平的珍贵时,历史与爱国教育便真正落地生根,为青少年的成长注入红色力量。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

教师暑假过半:别焦虑!后半程教师行动指南来了

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

李镇西:随意收缴教师的护照,是一种违法行为!

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_

《中国基础教育》2024年合订本限量发行,预购从速!

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_当开学季撞上胜利日:如何让孩子读懂胜利?_

新班主任别怕!4个“稳场”策略,让你开学就带感

相关文章

记者手记|让胜利的光芒照亮人类历史新征程

记者手记|让胜利的光芒照亮人类历史新征程

又是“梨花开遍了天涯”的季节,又一个神圣庄严的“胜利日”。 5月9日上午,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庆典在莫斯科红场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同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