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说了这么久,为何多数学校还在“等风来”?| 时评
暑假前,广州市教育局明确发文,鼓励中小学结合实际探索开展春秋假,为学生拓展课外实践空间、亲近自然提供政策支持。开学在即,记者调查发现,全市响应春秋假的学校寥寥。一边是教育部门“鼓励探索”的明确导向,一边是多数中小学“暂未计划”的按兵不动,这场“鼓励探索”与“观望迟疑”的反差,照见的不只是一所学校的选择难题,更是政策落地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8月24日 《羊城晚报》)
实际上,很多学校不是不想放,而是不敢放。春秋假首先要过“教学关”。现行课程体系按学期进度设置,少则3天、多则5天的假期,可能打乱教学节奏。尤其对面临升学压力的中小学,“放假=落后”的焦虑让学校不敢轻易松口。有初中班主任算过一笔账:初三下学期少5天课,可能要占用2个周末补回来,最终还是学生“埋单”。
更难的是“家长关”。某中学放春假前,曾征集学生家长的意见,光沟通会就开了3场;有学校为解决因各种原因不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在学校自习而家长没空管的问题,专门安排留校自习的兜底方案。但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精力。双职工家长占比高的学校,若没配套托管,假期可能沦为家长负担;部分家长担心研学是变相收费,对假期安排天然抵触。
还有绕不开的“安全关”。组织学生去郊外踏青,要考虑交通、天气、意外防护。即使是市内研学,也要担心学生脱离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成了春秋假落地的“隐形门槛”。
显然,解开学校的“顾虑结”,才能让假期真正从纸面文件走进学生生活。敢吃“螃蟹”的学校,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广州玉岩中学5天春假,通过家长选旅行社、做足安全预案、老师跟组等流程控风险;省教院黄埔实验学校用“分层方案”,初中生红色研学、小学生市内活动,不愿参与可留校,避免“一刀切”;杭州城区将春假与五一假期结合,连放9天,教育部门推出统一研学路线,破解课程碎片化与学校组织压力难题。这些经验证明,春秋假不是“麻烦事”,只要把预案做在前面,把顾虑想在前面,就能让假期既有趣又安全。
让更多学校从观望转向行动,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还需“众人拾柴”。
教育部门要做“引路者”。目前多地仅停留在“鼓励探索”的原则性表述,尚未出台具体细则。春秋假怎么算课时、研学经费如何解决、安全责任怎样划分,这些“空白”亟待政策填补。
学校要做“创新者”。不必照搬别人的模式,可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比如郊区学校可组织农耕体验,城区学校开展城市探索,规模小的学校可“抱团”组织活动等。关键是放下“怕担责”的顾虑,用细致的安排打消家长的担忧,将春秋假与学科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让假期成为延伸课堂、拓展视野的“移动课堂”。
家长要做“同行者”。别把春秋假当成“学校的事”,而应主动参与其中,多花时间陪孩子去公园运动撒欢、到博物馆驻足探索,哪怕只是一起观察路边的落叶,也是很好的成长。对学校的研学安排多些理解、少些质疑,让孩子在“家校同心”的氛围里,更投入地享受研学乐趣,真正在实践中成长。
好的教育,不该只有教室的四方天地,更该有四季的鸟语花香。教育部门的“政策春风”吹得更透,学校的“顾虑结”解得更开,家庭的“支持力”给得更足,相信会有更多学校卸下观望的包袱,让学生在春天里奔跑、在秋天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