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学力,才是最硬的底牌
有时候我盯着孩子写作业,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你看他面前摊着数学题,小脑袋瓜低着,手里的铅笔在草稿纸上戳来戳去,一道题能研究十分钟,铅笔芯都快磨秃了,本子上还没写清楚步骤。
我这边呢,眼睛扫过题目,脑子里已经默默算完三份草稿答案了。
家长的急脾气遇上孩子的慢动作,简直是世纪大碰撞,我都能听见自己心里“滋滋”冒火的声音。
前阵子跟一个在初中教数学的朋友吃饭,聊起这事儿,他倒说得挺硬气:“你别瞎着急,孩子愿意自己钻题目,就算慢点儿,那也是好事。
一旦养出自学的劲头,往后走多远,真不是报几个培训班能比的。”
我当时还半信半疑,回家路上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你想啊,培训班就跟点外卖似的,打开盖子香喷喷,吃完没俩小时又饿了,根本不顶饱。自学能力呢,就像自己动手做饭,择菜、洗菜、开火、调味,麻烦是麻烦点,但学会了就能自己照顾自己,长久看还养身体。
可问题是,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心脏耐受力真能撑住孩子慢悠悠磨吗?
有时候真想把答案直接拍他眼前,又怕坏了他的劲。
第一、自学是初中生最后的窗口期
说真的,初中三年那日子,简直就是“知识黑洞”。
小学时候学知识,跟玩叠积木似的,一块一块往上垒,今天学20以内加减法,明天学乘法口诀,循序渐进,孩子也容易跟上。
到了初中,一下子就变了,直接给你开个大型密室逃脱,各门课都往深了钻,根本不给你适应的时间。
数学最明显,小学还在算加减乘除、求个长方形面积,初中一上来就是负数、函数、几何证明,光是那些定理公式,记都记不住,更别说灵活用了。
英语也一样,小学背背单词、简单对话就行,初中要跟长难句死磕,还要分析语法结构,一篇阅读里不认识的词能划半页。
语文就更玄乎了,有时候孩子读完一篇课文,说“我懂了”,结果老师一提问,才发现他连文章的核心主旨都没摸到,你说气人不气人?
课堂时间就那么点,老师能给的其实就是一副“知识骨架”,告诉你这章讲什么、重点在哪,真正能让知识长出血肉,还得靠孩子自己去啃课本、做练习、琢磨错题。
可现在很多家长不这么想,总觉得孩子跟不上就去报补习班,靠补习班“续命”。看似孩子成绩暂时提上来了,其实更像输液,一停就立马原形毕露。
我那朋友班上就有个典型例子。
初一的时候,那孩子数学跟不上,家长立马报了“一对一”,补课老师把每个题型拆得明明白白,第一步干嘛、第二步干嘛,连解题思路都给捋顺了。
孩子照着抄、照着练,期末考还真考了个不错的分数,家长喜出望外,以为找到了通向名校的绿灯,逢人就夸补习班管用。
结果到了初二,知识点一难,那孩子立马就垮了。
为啥?
因为之前补课都是老师喂到嘴边,他根本没自己动过脑子,知识没刻进脑子里,倒是攒了厚厚一摞笔记本,看着像战利品,其实一点用没有。
后来朋友找家长聊,家长才后知后觉,自己掏钱掏精力,最后买来的只是短暂的安慰。
你说这事儿怪谁?
也不能全怪孩子,家长没搞明白,真要让孩子走得稳、走得远,还得靠他自己把自学的火候练起来。
尤其是初中阶段,算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最后窗口期了。
这时候不练,到了高中,课程更紧、难度更大,老师讲课节奏更快,孩子要是没自学能力,只会更吃力。
到时候再想补,可就难了。
第二、自学不是瞎琢磨,而是有章法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问了:“那怎么让孩子自学啊?总不能丢一句‘你去自学吧’,他就摇身一变成小牛顿了吧?”
还真不是瞎琢磨,我那朋友专门给了几个实用的“秘诀”,语数英各有各的套路,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心想我当年要是有人这么教,说不定现在不是坐在这儿码字,而是去研究火箭了。
先说说语文,关键在“主题阅读”。
很多家长都跟我吐槽,说孩子明明看了不少书,什么小说、绘本买了一堆,可做起阅读理解、写作文还是乱七八糟。
其实问题出在“读得散”,没有归类,看完就忘了,根本没吸收。
因为初中语文考来考去,无非就是那几个主题:亲情、成长、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你可以帮孩子锁定这几个点,精选文章让他精读,不用多,每个月三到五篇就行。
读的时候别光读,让他用“三问笔记法”:
第一问,作者到底想说啥?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问,作者用了啥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这些手法有啥用;第三问,我能借鉴啥?比如好的句子、段落结构,以后写作文能不能用。
坚持几个月,孩子的语感自然就上来了,做题也不会摸不着头脑。
再说说数学。
可以每天抽个十几二十分钟,让孩子当“小老师”,把当天学的公式、例题讲给你听。你别觉得麻烦,他讲的时候,要是哪个地方卡壳了、讲不通了,那就是知识漏洞,正好趁这时候补。
除了讲题,还要让他建个“错题档案”。
别光抄错题,得把错因写清楚,是算错数了、公式记混了,还是思路错了,当时是怎么想的也得写下来。更重要的是,对一道题要“一题三变”:改改条件、变变角度、换个问法。
这样才能真正举一反三,下次遇到类似的题才不会错。
最后是英语,核心是“场景化学习”。
很多孩子背单词、抄语法,背了又忘、抄了又错,纯属折磨自己。
不如换个思路:
早晨起床听五分钟慢速英语,边听边模仿人家的语调,培养语感;学语法的时候,用思维导图画出来,比如时态、从句,把知识点串起来,一目了然;然后创造小场景,比如学了新单词,让他用这个单词写三句日常对话,跟你对话的时候用起来。
英语这东西,一旦能用得出来,孩子的自信也跟着上来了,就不会觉得英语难了。
说白了,自学不是瞎使劲,是有方法论的。
家长别一股脑瞎催,更别把自学理解成“撒手不管”。该给的工具、该指的方向,都得提前摆好,孩子才能顺着路走下去。
第三、家长的角色,决定孩子的耐力
现在教育圈有个挺有意思的悖论:孩子在学习,家长比孩子还累。
报补习班的套路大家都懂,其实就是花钱买心安,觉得报了班,自己就尽到责任了,孩子成绩不好也怪不得自己。
可自学这条路不一样,它花的不是钱,是心思,是耐心,还有长期的情绪管理。
我身边有个宝妈,为了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专门在孩子书桌旁放了个小计时器,每天固定30分钟,这段时间就是“自学保护区”——不许有人打扰,不许孩子开小差,她自己也不随便插嘴、不催进度。
刚开始孩子坐不住,十分钟就想起来喝水、上厕所,她也不骂,就提醒计时器还没响,慢慢孩子就坐得住了。
你看,这个空间就是孩子和知识较劲的场子,家长得把这个场子守好。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别着急替孩子解题,要学会用提问代替说教。比如孩子卡在一道题上,别直接说“你应该这么做”,而是问他:“课本上哪部分内容跟这道题相关啊?”“你打算先从哪条思路试试?”“刚才那个方法不行,要不要换个角度想想?”
这样一问,孩子的思路慢慢就打开了,也不会养成依赖你的习惯,你也不用当那个人形答案机,省劲儿还管用。
另外,每个月可以搞一次“成果展”。
不用多隆重,就是翻翻看孩子的错题本、阅读笔记,肯定能找到亮点——比如错题少了、笔记记得更清楚了、讲题讲得更顺了。
这时候别吝啬鼓励,哪怕只是坚持写了一页笔记,也值得夸一句“你这笔记记得比上个月清楚多了,进步挺大”。
正向反馈就像孩子自学路上的续航电池,多给点,他才能走得更远。
总之,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负责。
回头想想,我们这些家长的焦虑,其实大多是急于求成。
眼看别人家孩子报这个班、补那个课,成绩蹭蹭往上涨,心里就慌,总怕自家孩子掉队,赶紧也跟风报班,根本没琢磨过孩子到底需要啥。
可你要是真能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培训班解决的只是眼前的分数,这次考好了,下次呢?下次知识点难了,还能靠培训班吗?
但自学力不一样,它能陪孩子一辈子,不管是以后上高中、读大学,还是工作后学新技能,都用得上。
实际上,孩子的进步,从来不会像开了挂一样,一夜之间就火箭上天。更多时候是缓慢的、弯弯绕绕的,今天可能卡在一道数学题上,明天又可能在一个英语单词上翻跟头。
但你别小看这些时刻,每一次独立思考,每一次反复琢磨,每一次把错题搞懂,都是在往他心里刻知识印记。等到某个关键时刻,比如考试遇到难题、或者学新知识点的时候,那些安静积累的片段,会突然给他底气,让他知道“这个我会”“这个我能搞定”。
其实家长最该做的,就是忍住手——别总想着帮他做题、帮他整理笔记;管住嘴——别总催他“快点”“你怎么这么慢”;收住心——别总跟别人家孩子比,别总焦虑分数。
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总结,慢慢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这,才是孩子未来最硬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