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讲台”上的“大先生”
时序更替,暑气渐退,我国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书声琅琅、朝气蓬勃的校园里氤氲着喜庆的氛围。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耕耘的三尺讲台,虽是一方“小园地”,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如何耕耘好这片“小园地”,成为播种知识、培育栋梁的“大先生”,这不仅是对老师个人的发展要求,更是关乎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一方讲台、一间教室、一所学校,地方虽小,作用却很大。这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场所。每一次与学生真诚的互动交流,每一张在学生心中定格的温馨画面,每一段关于知识的精彩分享,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子。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温馨画面一幕幕上演,昔日的学生成为今日的同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前几日,云南大山里的教师张桂梅在《人民日报》发文回顾孩子们成长的点滴故事,她和学校老师们如灯盏照亮更多大山的孩子,呵护着每一个孩子的求学梦。她的“小园地”没有豪华的设施,却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的赤诚之心和不断托举孩子发展的坚定信念,最终让无数女孩“有理想更有力量”,女孩们凭借知识改变了命运。
成为“大先生”,要有真本事。教授知识是老师的本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从业之本。“学为人师”即是对教师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要求。回顾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上学时的趣事,汪曾祺历历在目。闻一多先生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越昆明城来听,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这便是学识的魅力。如今,我们依旧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些老师因为课程太火爆,教室里挤满了人;有的老师因博学备受学生追捧,成为学生们的偶像。在移动互联网成为日常,人工智能成为主流的当下,教师更应保持知识恐慌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有“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紧迫感,这样方能在“小园地”里,用知识为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
成为“大先生”,要有真魅力。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品格的养成,“行为世范”正是题中之义。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导师的一句话对她产生了终身的影响。没打算搞科研、走学术之路的她,为什么要做那么难的课题?对于她的疑问,导师告诉她,你现在做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做,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不管它是不是你终身的事业,都要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否则以后你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你已经没有认真做事的习惯了。正是因为导师的影响与指导,做事认真严谨成了王浩泽持之以恒的品质。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大先生”既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灯塔,用心浇灌、精心呵护每一棵小树苗,让这方“小园地”生长出更多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挑大梁”的栋梁之材。(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