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商科”产教融合 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董 舒 靳代平
数字经济重构产业生态与技术范式,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动能加速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传统商科教育在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上正遭遇严峻脱节挑战,“新商科”应势而生,其核心在于通过产教深度融通回应新业态、新模式对复合型人才的动态需求。当前,“新商科”产教融合虽在实践层面取得进展,然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有效协同路径尚未清晰,制约了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本文聚焦“新商科”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作用机制与关键路径展开系统探讨,旨在揭示其双向赋能的深层逻辑,为构建更具活力与实效性的融合范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以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
“新商科”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形式。现阶段“新商科”领域的校企协作呈现多元化探索格局。形式上,主要围绕三类空间展开互动:一是依托产业园、科技企业聚集区建立的实体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产业场景体验和岗位认知;二是通过共建数字虚拟仿真平台、商业数据分析实验室等共享资源载体,解决传统课堂技术设施滞后问题;三是通过企业导师驻校授课、双师型教师联合培育等人力交互机制,促进产业前沿知识与教育内容渗透融合。然而,在实践层面,多数合作仍呈现浅层化、项目化特征。企业更追求短期资源收益与人才复用效率,缺乏对共同构建长效知识创新生态系统深层价值的认同和资源投入,导致合作各环节存在资源分散的非系统化联结,削弱了协作效能和可持续性。
新兴产业与商科教育的对接情况。面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领域的迅猛发展与知识迭代,商科教育体系的正向响应仍显迟滞。在对接深度上,部分院校尝试通过增设大数据营销、智能财务、跨境供应链管理等新兴课程模块回应产业需求,但多数改造停留在现有课程的孤立内容增补层面,信息技术与商科原理间的融合欠缺系统性和生成性,难以有效培塑学生的数智思维与跨界问题解决能力。在模式创新层面,依托科研项目合作和产业孵化器开展的企业真实环境课题实践日益增多,为学习者适应新商业生态提供了宝贵试错场域。但此类对接多集中于应用型高校或实践导向院校,对产业趋势的前沿预判与知识储备预置投入普遍不足,学科边界仍未实质性打破,面向未来商业模式变革的流程再造、数字孪生决策等新兴能力点布局薄弱。这种前瞻性不足、深度依赖存量改良的对接模式,成为产教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然桎梏。
“新商科”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理分析
知识创新与人才供给机制。“新商科”产教融合通过构建动态知识共生系统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场景中的真实问题直接输入教育体系,倒逼商科知识模块打破原有路径依赖,促发前沿技术应用(如区块链信用管理、算法营销决策)与传统管理理论的深度互嵌性重构。这一过程突破了纯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屏障,使知识生产锚定产业演化的关键节点。在人才赋能层面,企业深度参与的项目制教学体系,如全周期跨境电商运营仿真、碳资产管理等实战案例,催化了学生将碎片化知识升维为系统性场景决策能力的转化效率。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打通“实验室-应用场景-市场价值”间的非连续性断层。“新商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一方面,企业将未成熟但具有商业潜力的数字技术(如消费大数据画像、供应链智能合约应用)导入教学实践场域,经由师生团队的场景化验证与适配性优化,降低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试错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在跨学科研究中形成的创新成果,借助校企共建的孵化加速器迅速对接产业资本与市场渠道,实质性缩短创新链向价值链转化的周期。这种双向赋能的实质是将教育过程转化为技术流动的毛细渠道,使原创技术更早融入产业生态位形成竞争壁垒,进而通过乘数效应放大创新成果对生产率的提升幅度。
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机制。“新商科”产教融合通过平台化结构重组弥合资源孤岛。其核心创新在于构建超越单一组织边界的要素整合系统:共享实验平台突破设备重复投入局限,校企人才“旋转门”制度促成智力资源的流动共生,社会资本通过产教融合基金链接技术教育价值端。这些多维要素聚合形成创新网络密度提升的基石,推动学科交叉与商业模式裂变。另外,深度协同会引发知识迭代加速效应,参与主体各自贡献其核心知识片段,催生传统框架无法生成的合成创新,其演化轨迹类似于生态位构建理论描述的集体适应能力跃升过程,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非线性增长支撑。
价值引领与社会效益机制。“新商科”产教融合通过重构价值基准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民生效能。在产业伦理维度,课程体系中嵌入的数字隐私合规、算法透明性、绿色价值链审计等议题,培育深度责任感,引导技术应用从效率至上转向公平发展导向。区域赋能层面,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如农产品直播电商集群、非遗文化数字活化)的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消减区域发展失衡中的创新资源洼地效应,激活本土内生发展潜能。宏观社会效益则蕴含在模式创新带来的系统减耗,即通过产教协同设计的共享制造、循环供应链、分布式服务网络等方案,降低整体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熵值水平。
“新商科”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教育供给侧结构优化路径。“新商科”教育供给端的深度转型需超越课程内容表层调整,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双螺旋架构。其内核在于推动教学组织形态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问题逻辑的系统性嬗变:将智能制造、碳中和及数字货币等变革性产业议题转化为课程设计轴心,以跨院系虚拟教研组织为载体重组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应聚焦高阶能力塑形,通过动态商业沙盘推演、产业链数字化重构等实景演训模块,培养学生对复杂商业生态的认知弹性与技术适应力。师资结构的突破点在于建立技术经理人与学者相互渗透的双轨通道,即院校引进具有前沿商业实践的产业教授,同步推动教师周期性嵌入创新项目担任“知识工程师”,从根本上弥合理论创新与技术应用的认知裂隙。供给侧改革的深层价值在于使教育成为产业演进的知识策源地而非被动响应端。
校企合作与产业深度融合路径。深化融合须破解传统校企合作的“契约脆弱性”困局,打造“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生态共同体。其核心在于构建三层穿透式联结:在物理层共建“前校后厂”式产教融合体,实现生产要素的无缝调用;在数据层打通商业数据库与教学知识库的双向接口,形成产业动态的教学映射系统;在组织层推广“企业命题-师生攻关-市场验证”的闭环创新模式。尤其关键的是建立校企联动的技术预见机制,即联合研判区块链确权、生成式AI营销等未来3~5年颠覆性技术对产业的影响,并提前布局人才培养方案。这类深度绑定使企业与学校从交易型伙伴转化为进化型共生体,为产业持续注入适应性创新基因。
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路径。打通“实验室-市场”需重构“教学科研-新质孵化”生态。其突破路径在于构建三阶催化体系:在教学端植入创新成果转化思维,在孵化端建设校企共治概念验证中心(PVC),对早期技术进行商业可行性淬炼;在资本端嫁接产业投资基金与学术创业导师网络,降低科技成果的创业试错成本。区别于传统转化模式,“新商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市场基因前置嵌入,学生在参与清洁技术商业转化仿真课题时同步完成商业化路径设计,使科研导向从论文引用量向市场净值贡献量迁移。这种全链孵化模式实质是培养兼具科学家思维与企业家素养的新质生产力创生群体,推动创新资源密度转化为产业跃迁动能。
“新商科”产教融合本质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生态在变革中形成的深度互构。通过重塑知识生产方式、增强技术市场转化力及创新资源协同模式,这一融合范式推动生产要素实现效能跃迁。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锻造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智慧的复合型人才,更在于形成教育、产业与社会三方互馈的演进系统——产业需求驱动教学体系动态优化,教育创新反哺产业转型升级,而社会福祉提升则为融合提供持续动力。
(董舒系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靳代平系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