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老人放学接学生,为什么如今的政策如此不接地气?
广州南沙区某小学“不建议老人接送学生”的政策引发争议,根源在于其未能平衡安全考量与家庭现实需求,导致政策显得“不接地气”。
从安全角度看,学校提出该建议的初衷有其合理性。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老年人确实存在行动迟缓、反应能力下降等问题,在接送孩子过程中可能放大安全隐患。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网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交通亡人事故中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持续升高,从2019年的39.45%上升至2023年的46.17%。老年人骑电动车不戴头盔、逆行闯灯等行为,若接送孩子,很可能把孩子也置于危险之中。
然而,该政策在落地时却遭遇了现实困境。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父母往往因工作原因无法按时接送孩子,老人接送成为无奈之选。若强制要求不让老人接送,家长要么请假,要么选择托管服务,但长期请假可能影响工作,而托管服务又增加经济负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仅4000多元,若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托管,费用可能占去家庭月收入的大半。
此外,老人接送孩子还能增进家庭亲情,祖辈的陪伴能让孩子更安心,老人也能找到存在感。一刀切地禁止老人接送,不仅浪费了这一情感资源,还可能让亲情降温。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协作。学校可提供更灵活的接送方案,如校车服务、课后托管等;社会应优化校门口交通,推广“学径地图”等安全措施;家庭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评估老人身体状况,确保接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