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前40天,沦陷题里,蠢;对着答案做题,废;建参照、淘精品、找前缘是正途
原创:衎衎堂
考前40天,语文忌两种病:眼高手低和消化不良。眼高手低,是看啥啥会,做啥啥不行,这“会”叫幻象会。消化不良,是贪多嚼不烂,生吞活剥,不求所以然,以为做了就等于会了,遇到同类题,失误依旧,分数照丢。这“会”叫“浅、假、残”会。这两种“会”都会让时间空耗、努力虚废、结局黯淡,小视不得。
一、与其沦陷在题里,不如动用脑力建参照
密卷、押题卷、仿真卷,噱头不一,花样繁多,且越临近考试声势越盛。不少同学把这些当成救命稻草,觅不已,做不停。以为做了,就能得到秘钥,就能为分数保驾护航,于是在题的迷宫里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人成了题的提线木偶。本以为能得到登天梯其实是套牢自己的网。与其如此,不如静下心来,深度思索,建自己的解题参照。然后以此为钥,“大杀四方”。
比如北京一模诗歌鉴赏,(海淀、朝阳、东城、西城、房山、丰台、顺义、石景山、平谷、延庆)十个区里,杜甫诗就占了三首,两首古体诗,一首组诗;陆游两首,一首古体诗,一首词。从四个维度考查:感情、手法、语言和评价。但不管考查什么,读懂都是前提,破文言外壁是前提。但怎么破,靠储备破还是“善假于物”破,别人的技法再天花乱坠,也不都是绿色通道。须自己摸索践行,才能攒出自己的套马杆,练就那“题从八方来吾皆能心会”的本领。比如你破了《泛溪》,《玉华宫》《醉中长歌》就该迎刃而解,因为都是古体诗,捋诗脉是秘钥;破了《泛溪》,《前出塞九首》也该能破,因为都是杜甫诗,杜甫的精神内核是秘钥。所以说,与其做题不停,夹生饭,嚼不烂,不如暂缓刷题节奏,启动“思考”键,让“会”下扎,生出须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让“能”成为“实力”能。
二、与其对着答案看题,不如淘洗试卷,做精品
越到后期,试卷越多,各种明目。做不完是常态。勤奋的孩子,生怕错过什么,便对着答案看题,似曾相识的粗粗略过,眼生的扫描两眼。对语文而言,此种做派除了自我安慰、稳定情绪姑且算是益处,其他难寻,甚至有害。
比如考感情,一模十区,五个区考了感情,分量颇重。而这五首里,直白地考“本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的,只有一首(房山),另四首更侧重于落实,换句话说,题干给了感情,要求用诗文内容落实这些感情。这种落实又分成两种,一种是一点落实,一种是多点落实。不细分,不深究,全以感情待之,能把题看废也能把人看废。题废,汲取不到解题之养;人废,之前构建的鉴赏经验被严重干扰。都这个时候了,动摇自己的基本盘,蠢!
做精品卷,熟悉基本盘,练熟套马杆,对“意外”,先自己化解,再比对答案,平心静气看答案的好,将答案的好炼化成自己的本领,良方。
三、与其遇见皆是“萍水相逢”,不如回归课本“找前缘”
教考结合是新局,教材为试卷的原点是新常态。考前40天,回归教材,回归母题,方能把一个个“萍水相逢”变成“似曾相识”,“久别重逢”。
依旧以一模诗鉴为例,诗人中生面孔只有两张---高启与刘过,其他--杜甫、陆游、辛弃疾、苏轼、鲍照皆是熟人。所考查的诗歌体裁,也为教材常见。再直白些,很多时候,试卷诗与教材诗可对接。比如海淀一模《泛溪》,如果学生对课本中《客至》印象深刻,那《泛溪》读起来会亲切感倍增,对题目“轻快中有沉郁”解答会更精准。对教材中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书愤》透彻理解过,那理解《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的“空”就不会有难度。
考前40天,“眼低手高”是良策,盯紧短板和缺漏,用脑力建联,动手“缝补”;淘洗试卷是正途,让精品过手,让基本盘稳固,让套马杆熟练;回归教材是佳径,“知前世,解今生”。
考前四十天,真实地用功,结实地努力,实力地“会”,结局岂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