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排名,浙大断档第1!远超清北
现在的大学生都没有勇气创业了吗?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历年发布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本科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近十年的“冰点”。2015和2016年连续两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达到了2.1%,之后一路下跌到2021届、2022届的1.2%,2023届略微回升到1.4%。
该比例本就就较低,近十年间,比例下降最多达到了近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诚然,创新创业与教育经历、文化底蕴、政策扶持、市场环境等种种因素密切相关,不能简单以“勇气”二字将创业形容为只是为了“逆天改命”或者“实现梦想”的冲动之举。
随着DeepSeek成为今年“春节档爆款”,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游戏科学6家发轫于杭州的科技创业公司迅速蹿红,以“杭州六小龙”的名号为人所知。
创新创业也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而“六小龙”中有一半以上的创始人来自浙江大学:深度求索的梁文锋本硕毕业于浙大;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和群核科技的黄晓煌本科均毕业于浙大;云深处科技的朱秋国本硕博毕业于浙大,现仍为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断档领先,何以浙大?
去年5月21日,浙江大学127周年校庆之际,浙大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4浙江大学校友上市公司榜单》显示,截至(2024年)5月17日,浙大校友企业家担任上市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职位的人数高达351人,“浙大系”管理或控制的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13家。这些上市公司总市值约5.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23年福建省全省GDP(5.44万亿元)。
相比2017年的124位校友、108家上市公司,数据的翻倍增长从侧面体现了浙大连续多年在拔尖创新人才和“双创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
今年1月,第三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咨询服务机构“创指数”发布了2024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数榜。浙江大学位列第一,其后是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大也是唯一一所得分在90分以上的高校,可谓断档领先。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高校之一,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大模式”。
学校依托综合性学科优势,打破专业壁垒,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便是一个典型缩影——这里汇聚了12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团队与20余家高科技企业,学生团队开发的仿生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项目不仅斩获国际奖项,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这种科教协同的理念渗透在课程设计中,浙江大学开设了30余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并设有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形成了独特的培养矩阵。
实践平台的多元拓展是浙大创业教育的突出亮点。从延续二十余年的“蒲公英”创业计划竞赛走出过估值超百亿的“快的打车”等明星企业,到覆盖三分之二本科生的SRTP科研训练计划累计孵化8000余个项目,竞赛机制与科研训练形成了该校独特的创新人才孵化双翼。
浙大与杭州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建的占地千亩的紫金科创小镇构筑起了更宏大的产学研图景,这里不仅是师生创业项目的试验场,更是连接校友经济与产业资本的枢纽,校友企业在小镇创设“研发总部”。利用浙江大学及小镇的科创资源优势、平台优势,一批创业企业形成核心技术成果,并通过政产学研协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带动地方产业创新升级。
制度设计的创新思维贯穿于浙大人才培养各环节。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科研突破期暂停学业专注创业,教师指导学生双创项目可折算为教学工作量,这种激励机制催生了师生联合创业的新范式。《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因创新创业休学的学生,复学时,持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开具的创新创业成效证明,在符合转专业条件下,可申请转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学习且不受转入专业容量限制。
在文化积淀层面,“学优而创”的理念通过竺可桢学院“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等载体代际传承,致力于把“会读书的学生”培养为能创新敢创造的国之栋梁。竺可桢学院专门开辟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旨在培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导者。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即是浙大竺可桢学院本科毕业生。
有业内人士分析“浙大系”耀眼成就时表示,其根源就在于浙大构建了“双核驱动”的创新培育范式。一方面,浙大搭建起创新引领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战略性的创业教育布局。另一方面,学校成功打造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形成了从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市场化落地的无缝衔接机制。
可以说,浙大的“双创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范本。
杭州,最适合创业的沃土?
谈及浙大的创业教育,杭州是绕不开的话题。
“杭州六小龙”之所以诞生于此,与杭州打造的创业支持体系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眼馋脱颖而出的杭州,“隔壁的”江苏官媒就曾连发三问“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在创新创业领域,杭州为何能从顶尖高校栉比鳞次的北京,以开拓创新“起家”的深圳,以及地理优势占尽先机、人才吸引魅力不减的上海、广州等城市之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呢?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谈及“为什么‘六小龙’会出现在杭州?”时,将其原因归纳为:杭州深厚的创新底蕴、前瞻性的政策布局、活跃的商业氛围以及强大的科教人才支撑。
数字经济可谓杭州发展的命脉,也是前瞻性布局的重点领域。2014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到了2022年,坐拥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网易、海康威视等科技巨头以及数以万计创业公司的杭州,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数字经济产业链,当年杭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到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115亿元,占GDP比重28.5%,是全国各城市数字经济的“天花板”。
杭州市市长姚高员表示,杭州将坚定不移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进一步推动创新成为杭州最鲜明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和活力引擎。据《杭州日报》报道,杭州提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市本级新增财力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产业资金15%投向新质生产力”。《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2025—2027年)》更明确提出:
“力争到2027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2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数字经济企业数突破24万家。”
超高目标的背后是杭州市政府“服务型政府”体系的支持。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政务平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知识产权申请周期大幅缩短。政府还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开放城市管理、医疗、交通等公共场景作为技术试验场,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在“抢人大战”上,杭州战绩一向不俗。据统计,2022年杭州人才总量突破48万,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净流入率连续6年全国第一。对于“院士级别的”高端人才,浙江省萧山区打造了获评为首批“浙江院士之家”的湘湖院士岛,已集聚芯片、数字计算、视觉材料等一大批院士科研成果孵化项目,可谓是“点石成金”的创新策源地。
为了鼓励和扶持更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杭州市对于在杭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注册登记“零首付”、经营场所“零门槛”、服务创业“零收费”的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财政厅等规定,符合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以内高校毕业生在浙江创业的,可申请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给予全额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
在杭州给予创业者支持上,“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曾表示,杭州不仅支持了2000万启动资金,还帮强脑科技拿下了三甲医院的临床试验通道。在其他城市,这通常要排队两年以上。
如今,AI浪潮奔涌而来。浙江省顺势而为,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数据局四部门印发了《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绘制了全省“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蓝图。浙江是目前鲜有的由教育、发改、科技等多部门共同探索统筹建立算力调度管理机制的省份。顶层方案和政策开道,各级教育系统将会源源不断地获得最大限度的算力支持,为各级各类学校落地“人工智能+教育”解决了算力需求的后顾之忧,既能按个性化需求灵活调配算力资源,还能确保师生学习数据的安全。
相信浙江、杭州在人工智能时代还将不断突破,继往开来。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展望未来,浙江大学将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杭州乃至全国的创新创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而杭州,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完善的创业生态,迎接来自各地的创业者,共同书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主要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历年发布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浙江大学网站等。
[2]351位浙大校友,引领313家上市公司!最新榜单出炉. 潮新闻,20240521.
[3]杭州“六小龙”出圈真相:这座城凭什么狂飙成中国硅谷?. 钛媒体,20250303.
[4]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光明日报》.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