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择业是开启幸福职业生涯的关键钥匙
图灵奖获得者通过本报寄语中国学子
基于兴趣择业是开启幸福职业生涯的关键钥匙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理略
实习生 熊静怡
“在成长的道路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关键节点,给予指引,无疑是重中之重。”5月13日,来武汉参加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寄语中国学子。
在计算机科学的璀璨星空中,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是最为耀眼的恒星之一。1939年10月,霍普克罗夫特出生于美国西雅图。他的学术生涯堪称传奇,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因在算法和数据结构设计与分析方面的奠基性成就,荣获计算机界的最高荣誉——图灵奖,这一奖项等同于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
近年来,霍普克罗夫特积极探索并指出计算机科学的前瞻发展方向,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复杂网络挖掘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贡献。同时,在霍普克罗夫特支持下,在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成立了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中心,旨在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和提升我国本科教育水平,推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人才教育发展与改革,并与国内众多知名学府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了10余名博士生。受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邀请,他屡次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2016年,他荣获我国政府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所颁发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2024年,他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霍普克罗夫特说:“我多次到访湖北,算起来,我已在中国工作近20年。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在中国停留6个月,通常会将这段时间分成两个阶段,每段3个月,也就是在中国工作3个月后,回美国待3个月,如此交替往返。”
“早些年我去过黄鹤楼,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湖北的高层领导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霍普克罗夫特说。
作为长期在中美两国高校任教的学者,霍普克罗夫特对两种教育体系的差异有着切身体验。他曾在国内多地的高校授课,结合在美国授课的经历,他发现: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解题能力强,但创新思维还需强化;美国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挑战权威,但基础知识储备略显薄弱。
“中国学生擅长解决已知问题,需要在开拓新方向上努力。”他举例道,“当被问及‘未来10年计算机科学的突破点在哪里’时,美国学生能给出10多种可能性,而中国学生往往陷入思考。”在他看来,这与中美家长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中国家长习惯为孩子规划人生轨迹,从选专业到择业都追求‘确定性’,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面对中国学子,霍普克罗夫特给出建议:当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便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让学生基于兴趣择业,才是开启幸福职业生涯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