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一定要功利留学!
现在的留学生其实还是太过佛系了,真的很多都是佛系等待的,等学校出结果,等人家给你发面试,什么都靠等,而不是自己去争。你是哪吒,你命由你不由天。
如今就业环境这么恶劣,已经不是你想怎么选就可以选的市场了。你很多事情还是要功利点,甚至势力眼一点。
No.1 功利点,就是要刷好学校!
无论你成绩如何,学校如何,你的核心逻辑都是要刷学校去。你如果本科是双非的,你就想办法去刷qs前50那些门槛低一点的专业去。这种专业很多,比如曼大和ucl都有,自己把成绩堆高点,有的是办法进去。很多缝合专业都要你。毕竟不是所有学校都是ic或lse这种这么傲娇的。
如果你本身是专科,你也得有一个名校梦,别自个儿认命了。反而专科的学生被学历这件事毒打后,反而更能需要有学历包装。你可以先搞个top up,去英国读最后一年的专升本,成绩到了2.1,一样申华威,曼大和ucl这种学校。top up的学校还很多,比如考文垂这种就可以,你最低也能搞个华威起步。
如果你本身是国内的211或985,那你要对自己要求更高点,眼里要有活,可以不只是盯着英国的G5或王曼爱华,还可以去看看港三新二这些。如果只是读硕士,说实话专业不专业的没那么重要,核心还是学校。有了学校回国就业就能过筛选池,你就有被选的机会。否则你连被选的权利都没有。
咱就是说,出国本身就是主打一个信息差,你当丧心病狂的刷名校去。别管人家说水不水,专业中不中用。毕业后好处以及学校的红利你都拿到手了,那都是自己的。这个东西甚至对你之后婚姻都有用。你和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肯定是说自己什么学校毕业的,最高学历如何,谁去提及专业,专业课程这种,不是干留学中介的,谁去了解这个?
No.2 功利点,提前锁定好自己的伴侣去!
留学的深层次目的是什么?对很多留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不知道,因为还没到那个年龄,懵懵懂懂的,还在会专业知识的积累,在为赶due绞尽脑汁。但对留学生们的家长来说,他们明白,他们就是希望你留学后带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回来的。
当下这个社会,说实话,你年龄越大,能找到适配的好的伴侣的概率系数会越来越低。好的都在学校里面。不要信心满满的觉得自己毕业了,就业了可能机会就多了。
过来人告诉你,你留学回来后,大概率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可能还不如你。你的落差会巨大。然后熬一熬,时间走一走,你年龄又大了。你能找到更好门当户对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所以,作为留学生,稍微开点窍,除非你是单身主义,这个咱尊重你个人意志。如果你自己不排斥的,机会其实还是在校园。尤其是潜力股都在校园。出学校后,真的奇葩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年龄越大毛病越多,否则不会这么一直单下去。
No.3 功利点,有的资源自己去争一争!
国内的留学生就是太乖了,被家里人保护太好了,也觉得这世道就该这样。从小听话多了孩子其实进入社会后很吃亏的。是真吃亏,你讲规矩,等待别人对你青睐有加,这都是错觉。事实是人家在了解到你守规矩后,就进一步欺负你,测试你边界。你忍一忍?
忍不了一点有没有?该为自己争取的还是得去争。其实好多事情都是需要你争过之后才会被看到的。我们不主动欺负别人,但不代表应该给自己的利益被人抢了去。
比如被学校给拒信了,你就认了,你为啥要认?学校说竞争激烈就激烈了?有没有其他可能性了?那可是你最爱的dream school啊,你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说服招生官更换决策的?去试试看啊,先感动你自己,再感动别人试试。
学校的内推资源你们尝试去要过吗?那些说想留在英国的小伙伴们,你们只会苦苦的海投简历,然后等虚无缥缈的面试通知吗?你不当思考下资源都掌握在谁手里吗?距离你最近最有资源的人就是你的教授们啊。你有事没事,毕业季之前先吹捧人家教授一顿,觉得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从学问到做人,先吹捧一顿。完了在结尾的时候说下自己找找工作,问下人家有没有合适的相关方向推荐的,你会感恩的。这种小技巧会不会?能不能有枣没枣的都打上一杆,这可比你海投机会大多了。
其实很多这类事情,你都要去争下的。你自己不争,那机会的确都流失了。
总了个结:我们中国留学生就是从小规矩讲多了,什么都按人家规矩来。这的确让你父母挺省心的,乖巧又懂事,但进入社会后就容易被毒打。为了提前规避这个,咋在学校就要心机多点,八百个心眼可能多了点,你就弄666个总行了吧。
遇事别怂,被拒绝了也无所谓,横竖就是多问一句,提前规划下。比如找男女朋友这件事,谁告诉你在学校就只能好好学习了。你那是初高中思维,在本科你除了学术,还得要为自己更长远布局。这个东西可能比你学再多专业知识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