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走到现在,趋势结果已摆明了,建议普通人尽早做3个决定!
楼市走到现在,趋势结果已摆明了,建议普通人尽早做3个决定!
从十几年前房价哪儿哪儿都看涨到后来让大家赶紧把多余的房子卖掉,再到前几年给开发商设了“三道红线”不让乱借钱,一直走到今天这样深度调整的样子,楼市的路子其实挺清楚的。现在楼市会往哪儿走,也不是瞎猜,而是看看现在的各种数据和政策,就能知道大概了。
楼市确实变了这是没跑的事儿。看国家的数据最近这一年多,全国不少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都在往下走,这已经是连续十几个月这样了。而且,房地产在咱们国家经济里占的比重,也从最高的时候差不多三成,降到了现在的一成多,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也就是说,房子不像以前那样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了,它更多地回到了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一种跟咱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普通服务。这个变化意味着,楼市那种房价蹭蹭往上涨、随便买都能赚钱的好日子,估计是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买房的人跟卖房的开发商力量对比也彻底翻过来了。房子盖得太多了,很多地方房子积压了一大堆,按现在的卖房速度,得好几年才能卖完。市场上房子多,想买的人少,这个局面定了。另外,咱们城镇化速度也慢下来了,愿意进城买房的人没以前那么多了。加上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里的“刚需”也在减少。买房的人少了,房子却多了,你说这买房的是不是更有话语权了?当然是了。
政府的态度也越来越明确,就是要“保交楼”、“保民生”“保刚需”。国家说了,要让房地产行业平平安安地过渡到一个新模式。接着就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在贷款、税收、公积金这些方面给大家一些支持。这些政策组合拳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让现在的市场稳定下来,别出大乱子,同时引导行业朝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方向转。与此同时,政府还在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给没钱买房或者暂时买不起的人提供帮助。所有这些动作都在说一件事:楼市的调整是长期的,是从骨子里发生的,是回不去的。
面对楼市的这个大变化咱们普通老百姓应该怎么办呢?根据我对市场的一些了解和判断,我觉得有三件事儿,大家得趁早想清楚。
我得强调一点:买房最重要的是看你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口袋里的钱够不够,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想靠房子赚钱。现在很多房子都空着没人住,不少人就是因为以前盲目投资买房,结果钱被套牢了。而且,现在很多家庭的房贷压力挺大的。如果你每个月还房贷的钱占了家庭总收入的三成以上,那就得慎重再慎重了。我见过那些月供压力不大的家庭,在房价下跌的时候,心理上明显轻松多了。
所以说买房这事儿,就得回归到最根本的需求——为了自己住,为了住得舒服方便,为了家人的幸福。这些价值不管市场怎么变都不会贬值。那些只想着投资的,现在普遍面临一个问题:租金根本cover不住月供和各种费用,房子还不好卖出去。只靠买房赚钱的时代,可以说结束了。
咱们中国家庭的钱大部分都在房子里,这个比例比国外高多了。以前房价一直涨的时候,这样确实赚得多,但现在市场变了,风险就特别大。尤其是当房子不好卖的时候,家里的钱大部分都在房子上,想用钱周转一下都难,日子过得特别紧。
咱们应该多关注一些金融类的投资比如股票、基金什么的。现在股市有些股票看着挺便宜的。跟国外比,咱们普通老百姓放在股票基金里的钱很少。未来资本市场会越来越规范,中国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可能会慢慢显现出来。有人研究发现,在市场跌下来的时候去投资股票,长期来看比在高位买房的回报要好。
保险和养老金这些能让你长期安心、钱又比较稳的投资,也应该在家庭资产里占一部分。很多家庭花在商业保险上的钱很少,但现在看病越来越贵,人也越来越老,保险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国家出的个人养老金新政策,也能帮你存钱,而且还有点税收优惠,挺值得大家了解一下的。
我认识一位教授几年前卖掉了自己不住的一套房子,把钱分散投资到股票、基金和养老保险里。结果到现在,他的钱不仅比一直把钱放在那套房子里赚得多,而且用钱也更灵活。把钱分散开来放,能帮你分散风险,让你家里的钱更安全,应对现在这种不确定性高的经济环境特别重要。
楼市的变化说到底反映的是咱们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巨大转型。现在国家更看重服务业和创新产业,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靠卖地盖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人才和创新,个人赚钱的路子也在变。
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是应对这个变化的关键。现在很多新兴行业和技能,比如跟人工智能、数据分析这些相关的,工资水平明显比传统岗位高一截。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是现在职场上最稀缺的能力。投资自己,可能是现在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了。
勇于尝试创业创新也值得鼓励。现在很多人开始做些小而美的生意,或者发展副业,赚钱的路子越来越多了。比如在网上写点东西、卖点货,利用周末时间做点手工艺品去市集卖,或者给小区邻居提供一些服务等等,一人多份工作的模式越来越常见,这为个人赚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有个朋友以前是家大房地产公司的小领导,后来看到老旧小区改造这个机会,自己出来开了家服务公司。干了几年,现在发展得挺好。他跟我说:“与其在那儿等着房地产‘冬天’过去,不如主动去抓住行业转型带来的新机会。”这种转变思路,积极去适应新变化的态度,正是应对楼市新常态最好的办法。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对咱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个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有的财富观,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资产和价值观。过去房价涨得太快,让很多人觉得“买房就是最好的投资”,这个想法在现在已经不灵了。现在的房子,回到了它本来“用来住”的样子,买不买房更多地应该看自己是不是真需要,而不是为了投资。
面对这个变化调整心态也特别重要。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从“房子是用来住的”角度看现在楼市的人,普遍没那么焦虑;而那些还总想着房子能不能涨价的人,就特别发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楼市调整,也是在帮咱们重新思考:家里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人这一辈子,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投资?
回头看看中国楼市这几十年每一次大的调整,都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的进步。现在这个变化虽然大,但也给咱们普通人提供了一个重新规划自己财富的好时机。想清楚自己为啥买房、把钱分散投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经济转型,这三件事儿看着简单,但要做到可不容易,需要打破原来的想法,建立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大变化里抓住机会,让个人和家庭长期稳健地发展。
就像咱们看到的中国楼市的拐点已经来了,这个趋势不会变了。与其傻等着市场“回暖”不如主动去适应这个新常态。当我们不再只盯着“房子能涨多少钱”,而是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多少”,不再只想着“手里的资产增加了多少”,而是去问问自己“我的能力成长了多少”,或许就会发现,真正的有钱有闲,从来都不是看你有几套房那么简单,而是你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