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括号里最大或最小能填几?怎么理解不出错?附练习题
文|凝妈悟语
老师发的小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
一共6题,孩子错了两题,另一题也是经过提示后才改对,扎扎实实地错了一半。
把这一题列入错题,重新再做,孩子居然思路全无,在题边胡乱涂着符号。
这类题型其实在一个月前已经解释过,详见《一年级数学比大小,3类易错题详细解析+练习题,融会贯通不丢分》。
当时找了10题左右巩固,他能按照步骤边说边做完全无误,现在却重新处于懵的状态。看来练习量和频次不够充分,遗忘速度飞快。
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分析有下列几个:
1、对“最大”的概念不够明确,不知该从哪里入手思考。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数就填上,或许蒙对或许出错。
比如,11-()>5,孩子想到的结果是11-(4)>5,大小关系成立,但4不符合“最大”的要求。
2、存在混淆“>”和“ < ”的情况,常出现大小比较错误。
比如,9
3、复合步骤做题容易丢三落四,常常只做一步就填写答案。
比如,14-()>7,孩子填写的是14-(8)>7,括号中的8>7符合“最大”的要求,但是8需要计算得到而不是直接填入括号中。
括号里最大或最小能填几?考查孩子哪些能力?
这类题型是有条件的最值问题,除了在括号里填最大数,还可能是在括号里填最小数,主要考查孩子的推理意识,很有价值。
一是逆向思维:需要孩子从结果反推未知数,培养逆向思考能力。
二是不等式理解:通过符号“”明确数的大小关系,强化逻辑判断。
三是边界值分析:学会区分“等于”和“严格小于/大于”。比如11-4=7,虽然7>5,但不是符合条件的极限值。
怎么让孩子从本质理解不出错呢?
第一,理解核心概念
不管是“最大”还是“最小”,都是已知数的邻居,也就是刚好临近的数字,或者相差1的数字,是唯一的数字。
比如,()>5中,5的邻居是4和6,还要满足>5的要求,只有数字6符合。反之,如果是()
97。
再举两个填最小数的例子。
比如,18-()
比如,()-7>4。
第三,针对性练习,精准突破
这种题型不是练习几道题或者练习几天就能完全掌握,需要不断练习巩固,将概念、步骤内化于心,形成肌肉记忆。就像计算题,看似简单,也需要每天练习一样。
所以,为孩子们找了一些练习题,作为学习补充。贴在下面,方便下载使用。
针对常见错误要进行错题复盘,用红笔标注,引导孩子独立修正,加深印象。
写在最后:
“有条件填最大或最小数”的题目,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重要题型,尤其考验孩子的逻辑思维和精准计算能力。通过系统的概念讲解、清晰的步骤拆解和多样化练习方式,孩子不仅能快速掌握解题技巧,更能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零失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