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水上雅丹
在高考地理中,“水上雅丹”是一个结合地貌形成、外力作用及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考点。
一、定义与特征
水上雅丹是雅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原本由风力侵蚀形成的垄槽相间地貌(雅丹)被湖水淹没后形成的景观,兼具风蚀与水蚀作用特征。其特点包括:
1. 形态独特:垄脊与沟槽相间排列,部分雅丹体露出水面,形成“万舰出海”般的壮观景象。
2. 分布特殊性:目前全球唯一的大规模水上雅丹分布于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鸭湖及台吉乃尔湖区,属于南八仙雅丹群的一部分。
3. 环境背景:形成于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依赖高盐度湖泊水的淹没。
二、形成过程
水上雅丹的形成需经历以下阶段:
1. 湖相沉积阶段:地质时期(如7500万年前),柴达木盆地为湖泊环境,泥沙沉积形成厚层湖相沉积岩。
2. 地壳抬升与气候干旱:青藏高原隆升导致区域气候变干,湖泊萎缩,湖底沉积层暴露地表。
3. 风力侵蚀主导:在长期定向风(西北风为主)侵蚀下,沉积岩层被切割成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
4. 湖水淹没阶段:近代气候转向暖湿(如全球变暖),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改道(如那棱格勒河),湖水上涨淹没部分雅丹群,形成“水上雅丹”。
三、分布与动态变化
1. 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如鸭湖、东台吉乃尔湖与西台吉乃尔湖之间。
2. 动态性:因入湖水量受冰雪融水及降水年际变化影响,湖泊水位波动频繁,导致水上雅丹分布范围及位置常发生迁移。
3. 人类活动影响:盐矿开发(如筑坝截流)可能改变湖泊水系,进一步影响雅丹地貌的稳定性。
四、高考高频考点
1. 外力作用分析
(1)主导外力:风力侵蚀(形成雅丹主体)与流水作用(后期淹没)。
(2)雅丹延伸方向:垄槽走向与盛行风向平行(如柴达木盆地盛行西北风,垄脊呈西北—东南走向)。
2.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加是湖水上涨、形成水上雅丹的主因。
3. 地质过程排序:典型排序为“湖相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湖水入侵”。
4. 区域地理特征:柴达木盆地的干旱气候、盐湖资源、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背景条件。
五、典型例题与解析
1.例题:分析台吉乃尔湖区水上雅丹地貌分布范围频繁变化的原因。
2.答案要点:
① 地势低平,蒸发旺盛,湖水水位浅且易波动;
②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融水量受气温季节变化影响显著;
③ 降水年际变化大,导致入湖水量不稳定;
④ 湖区河道游移,湖水反复淹没周边区域。
六、拓展延伸
1. 生态与经济价值:水上雅丹是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但其生态环境脆弱,需平衡开发与保护。
2. 对比其他地貌:与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等对比,突出风力作用的主导性。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需重点掌握“地质过程+外力作用+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思路,并结合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要素全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