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保护你的孩子

美羊羊2个月前精彩生活25

_过度保护孩子要怎么办_过度保护孩子要怎么处理

嗨,我是瑞秋。

前几天,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儿》。

这可真是一本不走寻常路的书。

在大部分书籍都在苦口婆心地教导父母和孩子如何远离危险、规避风险时,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极力劝说父母让孩子去做一些危险的事。

说实话,我最初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打开这本书的;我只是想看看,到底有什么危险的事能让孩子去做。

结果,这一看可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书中列出的很多事,都属于“妈见打”系列。

就说第一件危险的事吧,它居然让孩子去舔一舔电池!看到这儿,我一脸错愕,直摇头,满心都是问号,差点就要“弃书”。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妈妈,看到孩子想舔电池,肯定都会立刻冲出来制止;孩子呢,可能会因为被阻止而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正如书上所说,为什么不让孩子试试呢?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让孩子试一试,这将成为一次很奇妙的体验。

只要用舌头轻轻一舔,注意别超过1秒,孩子就能真实地感受到电流,同时也体验到舌头的敏锐度,竟然可以体会到如此微小的触感。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危险实例”,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是引导孩子在冒险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看完这本书, 我不禁反思,我们有时候对孩子是不是有点过度保护了,总是想让他们避开一切危险,却让他们失去了勇于探索和尝试的勇气?

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孩子忽视风险

在很多人眼中,保护孩子就意味着要让他们远离危险。

父母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避开危险,不让他们受到一丝伤害。

面对危险的东西和事物,父母更是严加管控,绝不让孩子碰触分毫。

“不能拿刀子,会不小心切到手。”

“万万不能玩火,烧起来可不得了。”

“木棍和树枝也不要玩,可能戳眼睛。”

“爬树更是绝对不行,摔下来就完了。”

父母们以保护孩子为由,将这些危险事项统统列为禁令,这看起来似乎天经地义、合情合理。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我们的社会可不是“无菌室”,风险无处不在,总有我们规避不完的危险。

让孩子从小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长大,远离一切危险,固然能保护他们一时, 却也让他们丧失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自己判断风险的能力。

我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者无畏”,正是因为不了解危险性,孩子们才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从而缺乏警惕性,反而更容易陷入危险之中。

不知道火的威力,缺少敬畏之心,才可能酿成大错;

自以为爬得高没什么危险,更有可能因疏忽而摔下来;

没有设想过独自出行可能遇到的危险,便贸然行动。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看不到危险,反而会对事物失去敬畏,对真正的危险不以为然,因此更容易陷入危险的漩涡。

然而,这正是《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儿》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我们不应该过度保护孩子,而是要给孩子机会去分辨,哪些是真正危险的事情,哪些是有风险但可控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教会孩子如何安全地去探索,寻找可控的风险,从而让他们真正了解风险的本质; 学会精准地判断危险,才是保证安全的最佳方式。

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尝试的勇气

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会在无形中削弱他们面对问题的能力。

当真正遇到问题时,他们就会毫无头绪。

孩子习惯了凡事都有大人兜底、有大人这把保护伞,他们就不需要太费劲地去想解决办法,反正有人会帮助和保护自己。

但我们都知道, 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父母不可能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孩子注定是要自己去闯的。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是,它鼓励孩子自由地去尝试很多事情,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不可理喻且充满危险的事。

我们不应该给孩子设置过多的限制, 而是让他们去做那些能引起好奇心的事情,鼓励他们勇敢地想办法去尝试。

没有条件就制造条件,没有工具就制作工具,没有方法就尽力想办法。

在这些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虽然有些事情有风险,有些挑战有难度,但我们可以将此当作机会,与孩子一起讨论这些风险和所有可能性。

我们可以通过“搭建脚手架”, 即制订计划、分步骤操作、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来降低风险。

比如让孩子们练习爬树,他们才有机会学习如何以最安全的方式爬树。如果家长从不让孩子尝试爬树,他们不但可能会偷偷去做,还可能以最不安全的方式去爬。

又或者他们一生都不会去尝试,而这也许是他们最大的遗憾。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孩子直面问题和危险,比直接让他们规避一切危险要好得多。

孩子最不能缺失的就是勇于尝试和探索的心。

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他们不会被吓跑;当他们找不到答案时,他们也想尽办法弄明白。

他们可以克服挫折,将失败当作反馈,将其融入不断完善的解决方案中,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寻找解决方法。

尽管困难重重,也会咬牙坚持下去。

这才是我们应该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无惧挑战和麻烦,充满好奇和想象力,他们勇于尝试和探索,他们不给自己设限,所以可以活出更美的样子。

放手,让孩子在“危险”中探索

看完书中这 50 个活动,我最大的体会是, 它们其实是在帮助孩子了解未知的、不熟悉的事情与真正危险的事情之间的区别。

这些活动覆盖了户外冒险、科学实验、社交互动和自然探险等多个领域,让孩子在探索新奇事物的过程中,学习物理原理、化学变化和科学现象,同时提升社交能力、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更重要的是, 这些活动教会孩子以全局观去看待每件事物,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思考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风险。

下面,我为大家推荐几个书中非常棒的活动。

将手伸出窗外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空气包裹着,却往往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将手伸出窗外,让孩子真切地感受空气带来的升力和阻力,从而了解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玩干冰

你能想象比“冰”更冰的感觉吗?

我们的手不仅可能被火烫伤,还有可能被极寒的干冰冻伤。

在探索干冰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深入了解二氧化碳这种不同寻常的化合物。

从高处跳下来

书中列出了 5 种跳跃时的“着陆方式”,让孩子逐一尝试。

这样,当他们下次摔倒时,就能凭借经验巧妙地应对地面对身体产生的伤害。

用放大镜使东西燃烧起来

太阳拥有神奇的力量。

通过使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甚至可能使物品燃烧起来。

这个活动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太阳的能量。

蒙住眼睛一个小时

尝试不通过眼睛看世界,体验没有光明的生活。

孩子会发现,如果没有视觉,生活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感官;同时也会注意到平时被自己忽视的“危险细节”。

打碎玻璃

我们常被教导永远不要打碎任何东西,尤其是玻璃。

但偶尔故意打碎几次玻璃,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累积的焦虑和恐惧感,打碎玻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爬树

书中详细列出了安全爬树的几个规则:靠近树干,不要伸手去够高于胸部的地方,不要相信任何枯枝,保持专注。

遵循这些规则后,孩子就可以享受“爬到高处看世界”的奇妙体验了。

在洗碗机中烹饪

在洗碗机里烹饪食物,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但洗碗机在洗碗的过程中需要很高的温度,让孩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热量来源,这些看似浪费的能源也能被使用起来。

写在最后

我知道,即便说了这么多, 这些活动在父母眼中可能依旧显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没有勇气让孩子去尝试。

我完全理解这种心情,毕竟,保护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但我想说的是,具体让孩子去做什么活动,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关键的,是给予孩子更大的自由,不要总是以“保护”的名义,去过多地限制他们,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机会, 让他们能够用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既能看到其中的风险,也能看到“一切皆有可能”。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勇敢自信地去尝试。

瑞秋

相关文章

一个家庭的兴衰,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家长这3句“毒言”

一个家庭的兴衰,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家长这3句“毒言”

大家好,我是辣妈 前不久在一条关于教育子女的短视频,下方看到几条中学生的留言,挺让人心疼的: “我妈也总说我爹是废物,她早就想离婚了,都是为了我才忍着!”“真是白养你了,你怎么什么都不听我的?”“对对...

知书达礼丨允许孩子带同学回家?这些教训太扎心!

知书达礼丨允许孩子带同学回家?这些教训太扎心!

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玩,本是件充满童趣和温馨的事情。 然而,许多家长却在这看似平常的日常中,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烦恼和困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位过来人家长的故事,听听他们的血泪教训,或许能为我们自己...

跟着孩子与AI做朋友

跟着孩子与AI做朋友

孩子和妈妈正在就AI话题展开讨论。AI图片生成:李晗 想让一名小学生家长瞬间上头,一份写着“合格”的考试卷,绝对是极为有效的一招。家长们都懂的,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不足80分的成绩会被“客气”地归类为...

学霸背后站着的爸爸,和普通家长不一样,都有三个共同点

学霸背后站着的爸爸,和普通家长不一样,都有三个共同点

有次我在学校门口等娃放学,听到隔壁班主任跟家长聊起一个细节,班上全年级第一的小男孩,他的爸爸从来都不盯着孩子的作业,也不讲题,更不鸡娃。 但孩子就是成绩很好,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稳居年级前三,家里...

和大学校花偷尝禁果,被她父母拆散,八年后,儿子找上门来

和大学校花偷尝禁果,被她父母拆散,八年后,儿子找上门来

人们常说,年少轻狂的爱情总是刻骨铭心,却也最容易被现实打败。多少人在青春年华里遇见了自己的真爱,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分离。我就是这样的例子,一段被家长强行拆散的初恋,竟在八年后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闯入...

孩子有这 3 个表现,说明家长管得太严了

孩子有这 3 个表现,说明家长管得太严了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线太紧容易断,太松又怕飞远。 我们总想着“严是爱,松是害”,可有时候管得太细、太严,反而会让孩子变得不对劲——要么胆小怕事,要么偷偷摸摸,要么故意跟你对着干。 其实孩子就像棵小树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