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根源:盲目追求所谓“大学排名”!
人跪久了,就生根了!
昨天,写一篇名为《中国学生被群殴,必须取消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我们拒绝跪着的教育!》的文章,引发网友们的热议,纷纷留言讨论。
应一些网友要求,今天我们再来聊聊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这一问题。
2023年,国内某TOP大学发布了对国外留学生的补助计划:
除了每年20.08万元/人/年的奖学金补贴,更有高达每年9.6万的生活补助,一次性安置费,甚至还有贴心的保险,以及免费的往返机票。
如此算来,外国留学生来读书,不仅不要钱,还能拿到超过30万元的合计补助,吃喝玩乐、泡妞样样不落下。
30万是什么概念?这已经超过95%中国人的年收入了,还有专家说:“在中国月入3000元,就算中等收入。”
按照这个标准,10个中等收入的中国人,一年不吃不喝才够这所TOP大学培养一个外国留学生。
旁边的另一所TOP大学呢,也是不遑多让,花5600万元资助来华留学生,比隔壁大学的4700万,还多900万!
不仅如此,有国内高校规定,凡是来华求学的留学生,都可以享受本学校最好的住宿条件和环境。
学校通常会把生活环境好、更加便利的寝室留给外籍学生,而国内的学生只能退而求其次。
去年3月,南昌某大学欲斥资1.4亿元为留学生修建新宿舍,引发校内学校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学校为了压掉众学生的反对声,甚至不惜停用校内软件。
原来,留学生宿舍条件本就优越,没有新建的必要,而学校其他国内学生反倒急需改善住宿环境;
据该校学生透露,本科生大部分住的都是上下铺,并且宿舍里学生用于学习和生活的桌子都特别的狭小,连放个电脑都捉襟见肘,宿舍条件可以说十分恶劣。
但反观留学生宿舍,每个都是双人间,同时还配备电视和厨房。跟本科生宿舍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在这样惨烈的对比下,学校不想着努力改善本科生的住宿条件,却大兴土木为宿舍条件本就十分优越的留学生改善住宿环境,这说得过去吗?
针对本科生住宿条件恶劣的问题,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向学校反映,希望学校能更换成上床下桌,但学校次次都以经费不足为由拒绝。
就连2023级所有男生研究生,都因为学校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钱建设新的研究生宿舍,而被迫全部降低住宿条件,住进了上床下铺。
经费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怎么到了留学生这里就变得如此阔绰,轻轻松就拿出1.4亿元为留学生新建一栋宿舍楼?
然而,我们招来的这些外国留学生素质如何?真的不敢恭维:
以外国留学生身份升学国内大学,不需要参加高考和联考,一般是参加国内大学组织的面试或笔试,审核通过后即可直接入读,这就使得很多外国留学生素质非常低。
大家骂了无数次,为什么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特权依旧?
因为:没骂到点子上。
归根结底是因为国内大学考核很看重所谓的“国际影响力”,也就是那些所谓的国际大学排行榜。
这些排行榜给大学打分时,有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留学生比例。
大学名次的提高,自然又能获得教育部的各项科研经费以及民众的认可,“花钱求留学生来读书”,这无疑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踏踏实实地投资科研质量与学术声誉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为了快速刷分提升排名,就得想方设法吸引留学生,学术水平不够,就只能各种特权来凑了:
把留学生伺候好了,留学生来的多了,学校影响力上去了,经费有了,政绩好看了……
要这个QS排名又有什么用呢?
大学的目标应该是教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去可以迎合国外的所谓排名,难不成大学是活在外国人的眼里?
英美设计的高校排名是为留学产业服务的,不是专门算计我们的,一批教育冠疗失去教育理想,被英美指标牵着走,原因也很简单:
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英美排名是:耍心眼(手段)→赚钱(目的)
咱们是:倒贴亏欠(手段)→排名升官(目的)
国内大学买排名,就好比法国买最慢投降国家排名,即使再高也没用,中国的“教育精英”们这么做,不仅不会提高中国的教育,反倒是在摧毁中国教育。
但不管以啥为目的,都太伤中国学生的心了,在国外倍受歧视,在自己国家待遇却不如留学生,学校压榨本国学生,却把留学生当大爷供着,学生的民族自信分分钟被打脸。
我们文化里做事逻辑就是这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问题是:这个目标根本就不对!
我国高等学府更应该在自身的学术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大学排名”讨好留学生,好在中国人大等高校已经宣布退出,但仅是极少数!
如此本末倒置,寒了国人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