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无偿为拾荒老人提供8年午餐,店快倒闭时,老人搬来一个箱子
“老板,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吗?”张大爷看着正在收拾桌椅的刘建国,声音有些沙哑。
刘建国停下手中的活,苦笑着点点头:“是啊,撑不下去了。”
张大爷沉默了良久,突然说道:“那我明天带个东西给你。”
说完,他拖着蛇皮袋消失在夜色中。
刘建国怎么也想不到,第二天那个破旧的纸箱会彻底改变一切...
01
八年前的那个秋日午后,刘建国正在餐馆里擦拭桌椅。
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在门外徘徊。
老人穿着破旧的军绿色外套,手里拖着一个编织袋,里面装着各种废品。
他时不时地往餐馆里张望,然后又快速移开视线。
刘建国注意到老人的肚子在咕咕叫,声音大得连他都能听见。
那种饥饿的神情让刘建国想起了自己刚来城里打工时的窘迫。
他二话不说,盛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配上两个素菜。
“大爷,过来吃点东西吧。”刘建国推开门,朝老人招手。
老人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不要钱,你饿了吧?”刘建国的声音很温和。
老人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走了进来。
他小心翼翼地坐在靠门的位置,仿佛随时准备逃跑。
刘建国把饭菜放在他面前,老人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谢谢老板。”老人的声音很轻,几乎听不见。
他吃得很慢,很仔细,连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
那种珍惜食物的样子让刘建国心里一阵酸楚。
吃完后,老人主动帮忙收拾了碗筷,然后默默离开。
刘建国以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善举。
却没想到,第二天中午,老人又出现了。
还是那身破旧的衣服,还是那个装满废品的编织袋。
这一次,老人没有在门外徘徊,而是直接走了进来。
刘建国笑了笑,又盛了一份饭菜。
就这样,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一个月...
老人每天中午都会准时出现在餐馆里。
刘建国也习惯了为他准备一份简单的午餐。
有时候是米饭配青菜,有时候是面条加鸡蛋。
虽然简单,但总能让老人吃饱。
久而久之,刘建国知道了老人叫张大爷,今年六十八岁。
除了这些基本信息,张大爷很少说其他的话。
他总是默默地吃完饭,然后帮忙擦擦桌子,扫扫地。
有时候还会把餐馆门口的垃圾一起带走。
刘建国的妻子王芳开始有些不解。
“你这样天天给他吃,咱们能赚什么钱?”王芳私下里抱怨。
“能填饱肚子就行,又花不了几个钱。”刘建国总是这样回答。
王芳虽然嘴上抱怨,但心地也不坏。
看到张大爷每次都会主动帮忙干活,她渐渐也接受了这种安排。
其他顾客对此也见怪不怪。
毕竟在这个城中村里,大家都不容易。
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张大爷也很有分寸,从不在客人多的时候来用餐。
他总是选择下午一两点,客人最少的时候。
吃完就走,从不多呆一分钟。
就这样,餐馆里多了一个特殊的“常客”。
虽然这个常客从来不付钱,但刘建国觉得心里很踏实。
仿佛每天做的这顿免费午餐,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意义。
两年过去了,张大爷依然每天准时出现。
他的生活轨迹似乎非常固定:上午捡废品,中午来餐馆吃饭,下午继续工作。
刘建国发现张大爷的工作区域很有规律。
他主要在附近几个小区转悠,从不去太远的地方。
有时候运气好,能捡到不少值钱的废品。
有时候运气不好,一上午也就装个半袋子。
但无论如何,中午十二点半,张大爷总会准时出现在餐馆门口。
“大爷今天收获怎么样?”刘建国偶尔会问一句。
“还行,够买两个馒头的。”张大爷总是这样回答。
他从来不详细描述自己的生活,仿佛那些都不重要。
刘建国也不多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
张大爷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一些大件的废品暂时放在餐馆后院。
“老板,我放两天行吗?明天废品站的人来收。”
刘建国总是点头同意。
后院本来就堆着一些杂物,多几个纸箱子也不碍事。
而且张大爷很守信用,说两天就两天,从不拖延。
有时候张大爷还会捡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比如还能用的小家电,或者八成新的桌椅。
“老板,这个电风扇还能转,你要不要?”
刘建国通常都会收下,反正餐馆里总有用得着的地方。
王芳对张大爷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这老头儿人挺好的,从来不给咱们添麻烦。”
“是啊,比有些付钱的客人还懂事。”刘建国深有同感。
确实,张大爷从来不挑食,给什么吃什么。
有时候剩菜剩饭,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老板,别浪费了,我吃。”这是张大爷常说的话。
刘建国心里总是暖暖的,这个老人真的很知足。
餐馆的生意时好时坏,但总体还算稳定。
附近的居民大多认识刘建国夫妇,口碑不错。
虽然菜品简单,但干净实惠,分量足。
王芳的手艺也越来越好,回头客不少。
“咱这小店虽然不大,但也能养活一家人。”刘建国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张大爷似乎也很满足于这种平静的生活。
他从不抱怨,从不要求什么特殊待遇。
偶尔餐馆忙不过来,他还会主动帮忙端个盘子,擦个桌子。
“大爷,您歇着就行,别累着。”王芳总是这样说。
“没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张大爷总是笑着回答。
那是一种很朴实的笑容,没有任何杂质。
三年过去了,四年过去了...
这种默契的关系一直持续着。
张大爷就像餐馆里的一个老朋友,每天准时“报到”。
刘建国也习惯了每天为他准备那份特殊的午餐。
这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02
第六个年头,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原本安静的街道上,陆续开了好几家新餐厅。
有装修精美的连锁快餐店,有主打外卖的小炒店。
还有一家新开的火锅店,每天都人满为患。
刘建国明显感觉到客流量在减少。
以前中午时分,餐馆里总是坐满了人。
现在经常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桌客人。
“老刘,咱得想想办法啊。”王芳开始担心起来。
“是得琢磨琢磨,不能坐以待毙。”刘建国也感到了压力。
他们尝试过很多方法:打折促销,推出新菜品,增加外卖服务。
但效果都不明显,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那些新开的餐厅,装修时尚,营销手段多样。
相比之下,刘建国的小餐馆显得有些陈旧。
“要不咱也重新装修一下?”王芳提议。
“装修得花不少钱,咱现在哪有那个资本。”刘建国摇摇头。
确实,这两年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
除了要维持日常开销,还要给儿子交学费。
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大改造。
张大爷似乎也察觉到了餐馆的变化。
客人少了,刘建国夫妇脸上的愁容多了。
有一天,张大爷小声问道:“老板,生意不好吗?”
“还行,就是竞争大了点。”刘建国不想让他担心。
张大爷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但从那以后,他更加主动地帮忙干活。
扫地、擦桌子、整理餐具,什么都愿意做。
“大爷,您别忙了,歇一歇。”王芳看着心疼。
“没事,我也吃了你们这么多年的饭。”张大爷认真地说。
这话让刘建国心里一暖,这个老人真的很懂事。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刘建国也没有断过张大爷的午餐。
有时候王芳会小声嘀咕:“现在这情况,还要继续给他吃吗?”
“当然要继续,这都八年了。”刘建国的态度很坚决。
“我就是随便说说,又不是真要断他的饭。”王芳其实也舍不得。
毕竟相处了这么多年,张大爷已经像家人一样。
但现实问题确实摆在眼前,餐馆的经营越来越困难。
房租在涨,原材料在涨,各种成本都在增加。
而客人却越来越少,收入自然就下降了。
刘建国开始失眠,每天晚上都在想对策。
是继续坚持,还是另谋出路?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
第七年,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连续三个月,餐馆都是亏损状态。
刘建国把家里的积蓄几乎都投了进去,但还是杯水车薪。
“老刘,这样下去不行啊。”王芳彻夜难眠。
“我知道,但总不能说关就关吧。”刘建国也很无奈。
这个餐馆是他们夫妇的全部心血。
从一无所有到小有规模,整整用了十多年。
就这样放弃,实在不甘心。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感情代替不了面包。
房东开始催缴房租,连续两个月都没按时交。
“刘老板,我也不容易,你得理解理解。”房东的态度开始强硬。
“再给我点时间,马上就能凑齐。”刘建国苦苦哀求。
供应商也开始要求现金结算,不再允许赊账。
“刘老板,这都欠了两万多了,你得给个准信。”
面对这些债务,刘建国感到压力山大。
他甚至考虑过卖掉老家的房子来周转。
但那是留给儿子的,实在不能动。
王芳提议去她娘家借钱。
“我妈那里应该能借个三五万。”
“不行,咱不能拖累亲戚。”刘建国坚决反对。
夫妻俩经常深夜商议对策。
是继续硬撑,还是及时止损?
这个选择题越来越难。
有一天晚上,王芳哭了。
“老刘,要不咱就算了吧,出去打工也能挣钱。”
“你说得对,也许换个思路会更好。”刘建国也动摇了。
他们开始认真考虑关闭餐馆的可能性。
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至少收入稳定。
不用每天为房租、水电、人工费发愁。
更不用担心食材坏掉,设备损坏这些问题。
但关闭餐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十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意味着要重新开始,从头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最重要的是,张大爷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刘建国特别纠结。
八年来,张大爷风雨无阻地来吃午餐。
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餐馆关了,张大爷去哪里吃饭?
“也许他能去别的地方,总会有办法的。”王芳安慰道。
但刘建国心里很不踏实。
他了解张大爷的性格,这个老人很内向,不善于求助。
除了他们这里,张大爷不会主动去别的地方蹭饭。
可是,感情用事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餐馆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03
第八年的春天,刘建国收到了房东的正式通知。
“刘老板,限你一个月内搬离,否则我就找人清场。”
白纸黑字的搬迁通知书,就像一记重锤。
刘建国拿着通知书,手都在颤抖。
“这下真的没退路了。”他对王芳说。
王芳也沉默了,眼中含着泪水。
十多年的心血,就要这样结束了。
他们开始处理餐馆里的物品。
能卖的设备联系买家,卖不掉的准备当废品处理。
冰箱、灶台、桌椅、餐具...
每一样东西都承载着回忆。
刘建国心里五味杂陈,但没有办法。
现实就是这么无情,容不得半点侥幸。
消息很快传开了,老顾客们纷纷前来告别。
“刘老板,真舍不得你们走啊。”
“是啊,以后再也吃不到这么实惠的饭菜了。”
这些话让刘建国更加难受。
但生活就是这样,聚散离合都是常事。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张大爷。
该怎么跟老人说这件事呢?
刘建国想了很久,决定直接告诉他实情。
那天中午,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准时到达。
“大爷,我有件事要跟您说。”刘建国的语气很沉重。
张大爷放下手中的筷子,看着他。
“餐馆开不下去了,这个月底就要关门。”
刘建国一口气说完,不敢看张大爷的眼睛。
张大爷愣了很久,然后慢慢点了点头。
“我知道了,老板。”他的声音很平静。
“对不起,大爷,以后不能再给您做饭了。”刘建国很愧疚。
“没关系,我理解。”张大爷依然很平静。
这种平静让刘建国更加难受。
他宁愿张大爷发脾气,埋怨几句。
这样反而让他觉得亏欠了什么。
从那以后,张大爷还是每天来。
但他明显话更少了,吃饭的速度也更慢了。
仿佛在珍惜最后的时光。
刘建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这个老人陪伴了他们八年,现在却要分别了。
餐馆里的东西越来越少。
桌椅被搬走了,冰箱被卖掉了。
整个空间显得空荡荡的。
张大爷有时候会呆呆地看着这些变化。
眼神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这一天终于到了。
餐馆正式关闭的最后一天。
刘建国夫妇从早上开始收拾最后的物品。
锅碗瓢盆、调料佐料,都要清理干净。
王芳擦拭着每一张桌子,眼泪不住地往下掉。
“十多年了,说没就没了。”她哽咽着说。
刘建国也很难受,但他必须坚强。
生活还要继续,不能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
张大爷比平时来得更早。
今天他没有背着那个装废品的袋子。
而是空着手,静静地坐在老位置上。
“大爷,今天想吃什么?”刘建国强装轻松地问。
“什么都行,你看着办吧。”张大爷的声音有些颤抖。
刘建国精心准备了最后一顿午餐。
红烧肉、青菜豆腐、还有张大爷最爱的蒸蛋。
这些都是平时舍不得做的好菜。
今天是最后一天,必须让老人吃得满意。
张大爷看着满桌的菜,眼圈红了。
“老板,太破费了。”他说。
“不破费,应该的。”刘建国坐在对面陪他。
这是八年来,刘建国第一次坐下来陪张大爷吃饭。
两个人慢慢地吃着,谁都没有说话。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离别的伤感。
吃完饭后,张大爷主动帮忙收拾碗筷。
这也是他八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大爷,您歇着就行,我来收拾。”王芳说。
“没事,最后一次了。”张大爷坚持着。
收拾完毕,张大爷没有立即离开。
他在餐馆里转了一圈,仿佛在告别。
“老板,谢谢你们这八年来的照顾。”他郑重地说。
“应该是我们谢谢您,您帮了我们很多忙。”刘建国回应道。
下午时分,张大爷突然消失了。
刘建国以为他已经回去了,也就没有在意。
夫妻俩继续收拾着最后的东西。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就在这时,张大爷又出现了。
这次他拖着一个破旧但看起来很沉重的纸箱。
纸箱很大,张大爷拖得很吃力。
“大爷,这是什么?”刘建国赶紧过去帮忙。
“一点东西,给你的。”张大爷气喘吁吁地说。
纸箱被拖到餐馆中央。
张大爷把它推到刘建国面前。
“老板,打开看看吧。”他说。
刘建国疑惑地看着这个纸箱。
从外表看,这就是个普通的废纸箱。
上面还贴着一些旧胶带,显得很陈旧。
“大爷,这里面是什么?”刘建国问。
“你打开就知道了。”张大爷神秘地说。
刘建国蹲下身,开始撕掉箱子上的胶带。
胶带很结实,撕了好一会儿才弄干净。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掀开箱盖。
王芳也好奇地凑了过来。
刘建国慢慢掀开箱盖。
掀开的瞬间,他整个人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