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专业吸引顶尖学霸

美羊羊2个月前精彩生活14

高薪专业吸引顶尖学霸

“神仙打架”,“山路哥”如此形容这几年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的申请情况。当香港高校的信息不断传导回内地,招生政策越来越友好,内地学生的申请,逐渐“卷”了起来。

“拒绝清北选择港大,我后悔了吗?”来自深圳的张静怡发表这篇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激起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讨论。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入读一年后,张静怡同样成为“留学香港”流量密码下的受益者,吸引了一批粉丝与其交流。

她就读的内外全科医学(MBBS),与今年才开始在内地招生的牙科专业并称为“神科”。每年招生只有300人左右,而面向内地的招生名额更是少之又少。张静怡说,目前她已知与她同届入读的内地高考生只有3名。

高考出分后,排名省内前50名的张静怡并非没有纠结自己的去处。她坦言,自己有很深的“清北情结”,一度非常向往去北大读书 。但深入了解后,她发现内地顶尖医学院的“8年制”,虽然听起来很吸引人,但未来的就业路径却充满不确定性。她咨询国内顶尖医学院的招生老师,得知博士毕业后,医学生想留在本院实习的概率可能也只有50%至60%,而转正成为正式医生的机会则更少。

相比之下,香港的医学培养体系和执业环境显得更纯粹,也更具吸引力。香港的医生不仅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而且培养体系更侧重临床实践。香港大学颁发的医师资格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认可,毕业生可以直接选择更大范围的执业。

高考出分前,她就接到了清华、北大招生组的电话。喜悦过后,是深深的纠结。早已立志学医的她,开始在内地的顶尖学府和港大之间反复权衡。上述这些看得见的“收益”,最终让她下定决心,放弃了与清北招生组的进一步沟通,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香港,张静怡的故事,是当前内地顶尖学霸选择路径的一个缩影。他们盯上的,往往是这类王牌专业。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在QS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三、亚洲第一,能考上的基本是香港本地高考的“状元”级人物,本科毕业后起薪就能达到6万港币,三五年后年入百万是很普遍的现象。当港大牙医学院在2025学年宣布时隔7年再次向内地招生时,无数内地学子为之心动。

然而,通往这些顶尖专业的道路,早已成为学霸间“寸土必争”的战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首先体现在申请人数的激增。更重要的是,竞争的维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

过去,高考分数或许是唯一的硬通货。但现在,香港高校的选拔早已从“唯分数论”转向了“全面评估”。许勤业分享道,香港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举例说明,一个高考600分的学生,如果面试时表现平平,可能会输给一个只有580分但反应敏捷、表达极具说服力的学生。他指出,高考成绩只是敲门砖,决定了考生是否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而面试表现则占到30%甚至更重的分量。

张海岚当初申请香港大学商学院时,就经历了激烈的面试竞争。针对她心仪的经济与金融专业,香港大学设有“多元卓越入学计划”,可以给在体育、艺术、科创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加分,最高可达30分。当时张海岚拿到了20分的加分,与她一起参与面试的20余名同学中,拿到最高加分30分的只有2名。到了今年,张海岚发现,她的母校公布共有12名学生拿到最高加分。她惊讶于这一爆发式的增长,更意识到香港高校王牌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

香港的留学服务机构也早已洞察了这一趋势,他们的服务不再是简单的填报志愿,而是长达一年的规划,包括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考取雅思高分、进行面试培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背景。

在面对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面试环节应当如何表现时,刘梦琳做了详细解答:面试是全英文小组形式,由教授来主持面试,通过小组的评核来考查考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她给学生的建议是,多练习日常英语对答,留意国际时事热点,培养多角度的思考习惯。

这些要求体现了香港高校对人才考核维度的多元化,其背景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以及香港定位国际科创中心和国际教育枢纽的战略需求。

顶级学霸求职_顶尖学霸高薪吸引专业教师_

2024年3月11日,第二十八届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期间,首次参展的香港浸会大学展示人工智能动作生成技术。摄影/本刊记者 侯宇

科创类专业成新宠

在服务多位高考生入读香港高校后,白玮发现,这两年不少家长在专业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更接地气,不会再让孩子一味地选择某些专业。

除了传统的商科和传媒等强势专业外,香港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近年来最为热门。据白玮观察,几乎每个香港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这与香港致力于发展科创事业密切相关。最新的香港财政预算案提出,香港将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常年致力于做科技转化。早在1997年,他就将自己的中文语言处理研究成果转化,创办了香港最早的大学初创公司之一。他认为,香港的科创基因由来已久。

香港高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的确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曾经在香港科技大学任职的李泽湘教授与大疆创始人汪滔的故事,李泽湘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学生的创业引路人,他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孵化了一批像大疆这样的科创企业。这种“教授+学生”的创业模式,在香港高校中并不少见。

刘梦琳提到,香港科技大学在科研创新和国际化办学方面具有优势,是区域间首个系统化推动本科生科研的高校。港科大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将所学与科研连接,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即可加入顶尖教授团队,参与定制化研究项目。2025年有来自内地的学生凭科研成果被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项目录取。

从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来看,港校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香港5所大学位列世界百强,港大、港中大、港科大更跻身五十强之列。竞争力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越来越多顶尖学者开始回流香港。《香港商报》的一篇报道指出,香港各大学一直以薪酬丰厚闻名于世,绝不输于欧美等地,加上毗邻内地,税率低,对海归学者有很大吸引力。

根据教资会资料,香港八大院校具内地背景的学者,数年前(2017/2018年度)只有约1175人(占总数的24%),到2022/2023年度已增加到约1815人(占总数的36%,首次超过本地学者),增长了54%,上升趋势从未间断。这批学者充实了香港的研究水平,亦推动了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协助大学提升国际排名。

此前的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香港计划设立100亿港元的科创产业引导基金,系统性建设科创产业生态圈。如果相关科研项目被投资,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晶泰科技目前被称为距离香港最近的独角兽企业,距离香港元朗的直线距离不到100米,由三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所创立,去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晶泰科技以AI和机器人技术为基础,拓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产业落地。

现任首席财务官(CFO)谭文康是一位香港人,在他的视野中,不少来自香港的硕博生甚至本科生人才正在帮助晶泰科技实现各个领域的发展,他们普遍英语较好,具有国际视野,最为核心的是科研能力较强,能够和内地比较丰富的产业集群相结合,最终实现深度的产学研融合。目前,晶泰科技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及孵化创新合作协议。

黄锦辉则描绘了这样一条价值链条:“香港研发,湾区制造,再进入国内市场,最后面向国际拓展。”他表示,香港拥有顶尖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化的融资平台, 当一个好的科研成果在香港诞生后,可以迅速拿到深圳、广州等地进行原型测试和批量生产,再利用香港的国际网络市场走向世界。

“这个模式为来港求学的内地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黄锦辉表示,香港高校学子不仅能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知识,还能亲身参与到大湾区火热的科创实践中。目前,香港高校会安排学生去大湾区企业实习,以期未来发展更好。

“融入”是必修课

高焱曾就读于香港排名前三的大学。她坦言,来到香港后,发现这里和自己的想象差距很大。校园很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只要十分钟,完全没有内地大学那种开阔的校园环境。当梦想照进现实,最初的兴奋感退去后,随之而来的有可能是挑战与迷茫。

学习模式的颠覆几乎是每个来自内地的学生避不开的问题。一开始高焱对自己很有信心,高考排名广东前200名,她觉得学习肯定没问题。但是当入学后发现挺辛苦的,不论做题还是其他能力,最多都只算同学里的中等(偏下)水平,压力很大。

张静怡和张海岚作为内地高考生,在入学第一年,同样经历了类似挑战。以香港大学为例,上课经常是没有固定课本,学习资料就是教授上课用的几十页PPT 。教授只讲授最核心的框架,大量的细节需要学生去查资料、与同学讨论、整理笔记、温习和背诵。这种极度强调自学能力的模式,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内地学生来说,会感到非常不适应。

黄锦辉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水土不服”,其本质来源于两地教育理念的差异。他观察到,很多内地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思维模式是“专”,一门心思只想钻研自己的专业技术,但香港的大学非常推崇“通识教育”,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修读自己专业以外的课程,比如让工科学生去学社会学。学校还会组织跨学科的小组项目,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研究社会问题,培养学生从多维度视角看世界的能力。他强调,这种理念,在一些内地学生看来可能有些“虚”,他们更希望把时间花在专业课上 。

这种“水土不服”有时还会延伸到生活层面。高焱是广东人,粤语算是她的母语,但是在融入本地生活时依然感到存在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就会发现自己格格不入,甚至不懂当地人爱玩的梗。“如果留下工作,可想而知会很痛苦。”

黄锦辉提到,由于对香港社会不熟悉,加之年轻学生从小备受呵护,缺乏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容易遇到融入香港社会的各种挑战。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来香港的目标非常务实,就是为了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根据政策,在香港学习和工作生活累计满7年,就可以申请永居 。一些学生通过“副学士”的跳板,先读两年大专,再升读本科,最终拿到的毕业证和直接考入本科的学生完全一样。这条路径为一些高考成绩不够顶尖但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黄锦辉提到,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来到香港,能否真正融入并在这里实现个人价值,是每个内地学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他的建议是,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多和本地同学、老师沟通,多参与本地活动,了解本地文化。除了专注考试之外,沟通技巧、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能是学生在香港高校乃至未来社会发展中更重要的能力 。

发于2025.6.30总第119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去香港读“高薪专业”,成新风口

相关文章

【智慧校园】山东烟台理工学院

【智慧校园】山东烟台理工学院

山东烟台理工学院原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创建于2003年,2021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转设为独立建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现有在校生1.7万人、教职工900余人。 项目情况 山东烟台理工学院独立...

人民日报记者探访:中小学春秋假,如何放得好推得开?

人民日报记者探访:中小学春秋假,如何放得好推得开?

记者走进浙江杭州、湖北恩施、广东广州探访 中小学春秋假,如何放得好推得开?(人民眼·中小学春秋假)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老师指导春假托管学生练习书法。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春假里,恩施州利川市一名中学生...

LEAD计划 | 陈旭导师组——银行课题汇报与求职交流公开活动圆满举行

LEAD计划 | 陈旭导师组——银行课题汇报与求职交流公开活动圆满举行

对于怀揣银行职业梦想的莘莘学子而言,提前洞悉银行多元业务模式,是叩开理想岗位大门的重要钥匙。 6月22日上午,陈旭导师组“银行课题汇报与求职交流公开活动”如期开展,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朱婷出席活动。活...

请父母们停止“作妖”,高考在即,让孩子们安安静静的考试吧

请父母们停止“作妖”,高考在即,让孩子们安安静静的考试吧

旗袍又卖断货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寒窗苦读十几年,孩子们为了这场考试拼尽全力。 而家长们,似乎也不甘示弱。考场上,孩子们奋力厮杀,而在幕后,家长们也使出“奇招”。 旗袍送考、穿紫内裤、甚至考场...

每一位考生,都应该看看这个女孩

每一位考生,都应该看看这个女孩

01 广西桂林,一名高考女生在考后挑行李回家,感动无数网友。 视频里,女孩穿着朴素,用一根粗木棍当扁担,挑着塞得满满当当的两个大包。 有网友留言: “虽然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没有拥抱,但步伐却无比坚...

官宣!石室联中这个校区正式更名

官宣!石室联中这个校区正式更名

7月1日,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通过官微官宣:经审慎研讨,征集多方意见,经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2025年第2次会议议定审批后,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石室联中132学校! 石室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