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创造" 大众中国战略进化论
网易汽车4月27日报道2025上海车展期间,汽车集团以一场“技术秀”回应市场的期待——三款专为中国市场全新打造的概念车、自研L2++级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以及合肥研发基地的持续投入,全面呈现了持续深化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成果。当造车这场马拉松,拉开中国市场“季后赛”的帷幕,跨国巨头如何在传统汽车价值体系崩塌与重构的角斗场中,重新拿到赛点,找到新时代的制胜法则?
自1984年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已走过40余载。2025年将是大众全力推进在华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之年。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在接受网易汽车专访时强调,中国不仅是大众汽车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更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在大众汽车正全力推进转型的进程中,中国市场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äfer)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已进入收获期。通过合肥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大众集结了3000名本土工程师,与地平线、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辅助驾驶与电子电气架构。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在采访中谈到,2026年大众将推出11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插混及增程式技术,“我们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但应当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驱动方式和动力总成选择”。这一策略是基于大众品牌对于中国市场未来发展的理性洞察和前瞻性布局。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Stefan Mecha)
孟侠预计,在未来6至8年内,增程式技术依然会拥有一席之地。当前大众品牌在燃油车市场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2025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达到16.5%,但在插电式混动及增程式领域,大众品牌的市场占比接近于零。虽然一季度中国增程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短时间内“触顶”,但对大众品牌来说,其产品布局和投放力度仍有提升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依托在华三大合资伙伴的技术优势,大众得以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及时响应中国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大众在燃油车市场的表现依然强劲。2024年大众占据中国燃油车超过16%的市场份额,这为其快速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强化中国业务发展,大众汽车集团陆续向合肥投入约35亿欧拓展本土创新基地,打造全面涵盖所有细分市场的产品规划,并在既有与上汽集团、集团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在接下来的“交付之年”吹响全面反攻的号角。
此次上海车展,大众汽车开启了在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攻势:未来三年,大众汽车将基于全面的产品规划,推出超过20款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及增程式车型。
“在过去三至四年中,我们逐步突破了原有全球技术体系与本地市场之间的适配'壁垒'。通过深化本地化合作,我们已经能够将技术快速引入并落地于中国市场,并大幅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至2026年我们已规划推出一系列新车型,这些产品已经蓄势待发。"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强调。
“中国消费者平均年龄仅35岁,他们需要前卫设计与智能科技的融合。”施文韬以ID. ERA概念车为例,指出大众正将“科技美学”注入品牌DNA。通过中德设计团队的协作,新车型在保留大众经典元素的同时,加入了贯穿式灯带、流线型车身等本土化设计语言。
“在本土合作和研发方面,大众汽车品牌始终坚持将自身的品牌DNA融入整个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与每一位合资伙伴都力求在保持大众汽车品牌核心DNA的同时,赋予其产品差异化的设计语言。虽然各款车型基于相似的技术规范,但在外观和风格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这一成果是德国和中国设计团队密切协作的结果,他们通力合作,使设计语言既统一又多元,契合各类消费者的审美和偏好。”
在谈到基于本土化需求开发的三款针对不同合资伙伴的概念车时,施文韬详细解读了大众品牌背后的思考,这是新合资时代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具有开创意义的实践。
技术层面,大众与地平线联合开发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将于2026年落地,其测试标准覆盖中国复杂路况与极端气候。“这种以用户为中心、贴近本地用户需求的开发模式,是我们取得技术进步的关键”,施文韬谈到。
与此同时,孟侠坦诚回应了用户对大众智能化研发和辅助驾驶“偏慢”的质疑,“安全与质量是底线,我们不会为速度牺牲可靠性。”孟侠强调,“智能化研发、辅助驾驶以及道路测试都是我们品牌核心DNA之一。为了实现“安全第一”的目标,任何外部因素都不会动摇我们在安全方面的承诺,这一原则始终坚定不移。
我们的发展节奏始终以安全为首要前提。我们希望用户清楚了解他们可以依赖高级驾驶辅助完成哪些操作,哪些则仍需人为干预,确保人机协同在认知和行为层面都保持一致。”
此外,大众安徽的“与众06”纯电SUV命名争议,也折射出品牌在全球化与区域差异化之间的权衡——未来或将通过更灵活的产品线命名策略,贴近不同消费群体。
面对中国车市平均利润率跌破5%、价格战白热化的现状,孟侠坦言:“我们始终认为价值先于销量”。拒绝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是大众的长期策略。大众希望通过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和平台开发、研发创新来降低成本。
“价格战终将回归理性,消费者最终会为技术、安全和服务买单。”施文韬补充道。目前,大众在华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供应链优势为其应对成本压力提供了缓冲。
当然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新能源产品如何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产品价值。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电池技术、全栈技术和低成本材料等,都将对市场竞争格局和产品盈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在成本控制和产品价值之间取得平衡,是每个转型期的传统汽车企业必须面临的艰巨任务。
对此,大众并没有回避当前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大众在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3000人研发团队,加上合资企业的研发力量,总共有超过8000名工程人员参与产品开发。大众期望通过本土研发能力的强化,找到电动车领域盈利的突围路径,并确保整体业务的可持续性。
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正反哺大众的全球战略。施文韬透露,虽然与地平线合作开发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技术输出,“但未来会考虑有这样的计划”。当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国家,大众对技术合作输出的评估,将为新合资时代的产业合作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当然,地缘政治风险亦不容忽视——美国加征关税与欧盟贸易壁垒可能冲击大众的全球化布局。对此,施文韬呼吁“自由贸易应成为行业共识”,并强调大众在华高度本土化的运营模式(95%本土化率)将成为抵险的关键。
”尽管未来的市场环境依然充满挑战,但我们已经建立了非常强有力的态势,并且计划得到了良好的实施。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市场变局作出了强劲有力的回应。
从燃油车时代的启蒙者,到智能电动化的学习者,再到本土化创新的引领者,大众汽车的中国故事远未完结。在大众向成为“全球科技领航者”目标迈进的征程中,速度与韧性、经典传承与变革创新、全球化战略与本土化深耕的节奏与平衡,将是大众在这场“马拉松”中制胜的关键。中国市场,注定是这场变革的核心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