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的「赛博茶话会」,学长学姐的真心话正在刷屏
今年的高考季,似乎少了点什么:
往年刷屏的状元新闻和专家分析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除了高考生们的暑假实录,还有大学生学长学姐、甚至更多热心“云学长学姐”分享——报大学还不知道考虑哪些因素?都给你列好了。
选大学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网友都整明白了
那些查到分数来不及高兴又陷入迷茫、来蹲学长直播的新注册用户,想要在过来人的分享里寻找一些代入式的理解和建议;视频留言和弹幕里刷屏的“接好运”不再只是许愿,而是那种“看看ta是怎么做到的,我也可以”的自信。总之,别人视频里刚刚踏进社会的半只脚,刚好可以作为这些新人出发的路标。
“分是自己考的,上哪个学校,学什么,也要自己选。”一句简单的评论,预示着00后出生的年轻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选择拥抱主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息差,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解法。从被考试“筛选”到“拥抱自己的选择”,这届考生开始用指尖参与对话,解构自己的人生新选择。
曾几何时,高考结束的信号,是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考生们集体欢呼着跑向学校大门,“考完就没事了”、等待出分的传统观念,正在这届考生身上悄然褪色,他们更愿意把未来的主动权交给自己——当分数跳出来的那一刻,有人立刻切换应用,开始在资讯瀑布流里摘取更多信息。
与上一代人更多依赖外界指导或等待某个时代机遇不同,信息本身,就是年轻人的风口。
确定的分数能上的学校已经有了范围,也就有了更多更明确的讨论:专业的光环背后,前景如何?课程设置是怎样的?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毕业后能否快速地进入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
而得到解答的途径,比起从前各大招生办的宣传、学校的讲课、老师的口口相传,有了更加直接了当又快速的方式:打开抖音和抖音精选,你能看到@Eliza小马多读书、@爽wen 这样的清北学长学姐们,详细认真地把填志愿攻略“喂”到了每个人的嘴边——选专业填报,怎么在热爱和热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专业有什么有趣有用的课程,去哪里看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一个视频,都能给你说明白了。
@Eliza小马多读书,给网友们讲解怎么选专业
对学校进行“反向背调”,也成了必须事项——对年轻一代而言,择校的本质不是“哪个学校录取我”,而更多是一种双向选择:除了实体走访,还会在网络上参考目标院校的学生评价。如今,各种大学专业和生活方面的介绍,已经不再仅仅来自学校官方账号,更多地以学生视角发出,比如,从@Angel萱萱ia 校内读书人校外“都市丽人”无缝切换的生活vlog里,可以全方位第一视角看到在上财生活的一天,所见即所得,信息差立马拉平了。
@angel萱萱ia 上财vlog
在抖音精选里搜索“XX大学”,跳出来的不是某领导的激昂演讲,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学姐学长”们。他们的大学学习vlog,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招生简章——用真实记录和感受,帮考生们“排雷”和“种草”;要是觉得信息杂乱没头绪,去@清年阁 的探校vlog栏目,更能一键云游各大高校,哪个学校的食堂好吃、宿舍是不是有空调,一下子就清晰明了了。
而要是在高考前打开抖音精选,那些干货以外的声音,更是考生们考前宝贵的“情绪按摩”。当你因为焦虑过度而无法继续集中学习的时候,你会因为一句“此后人生开卷,祝你尽兴”瞬间放松下来;当你因为明天高考辗转难眠的时候,打开抖音精选,搜索几个入睡法,迅速调整状态,就算暂时睡不着,至少已经开始把控了节奏。
学长学姐的成长分享,是考生们考前的情绪按摩
同龄人的互相鼓励,让高考放榜季里漫延的焦虑和无助,在抖音精选里,变成了某种期待。
高考“过来人”们的分享,不仅仅关于志愿填报和学校信息本身,还带着一些使命感:给站在人生岔路口的考生们,进行一场关于“成功”定义的价值观松绑。
点开抖音精选的“学长学姐说”,你会发现一个超越打破叙事标签的平行空间。这里没有外界报道的“清北神坛”与“二本逆袭”的悲情叙事,只有一个个鲜活、具体、敢于袒露真实轨迹的个体。除了高考填报志愿的干货指南,更多的学长学姐,成为了考生更长远路上的成长搭子。
211英专生@无印 ,作为开学升大二的“萌新”,用轻松的表情特效,分享着如何“巧妙卷英语”的心得——准大一新生假期如何背四级单词?英语专业值不值得报?而在学习干货的间隙,你还会可以通过他主页的英语rap的跟唱和学习日常,发现更加鲜活、立体的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和擅长与热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干货之外,@无印 给网友们传递的价值观。
@无印 英语干货分享
清华毕业的@冷酷小咕 ,则用行动证明着“学霸”绝非“学习机器”:直播学习日常、分享各种生活日常干货、分享在新雅书院的舞台上演出,是她首页的日常;当然,背书大法、英语错题本分享,她也没落下——她更乐于做的事情,是与新一届考生平等交流备考经验与大学生活感悟。她用自己的生活给了高考考生一种新的生活指引:会考试的人,往往更懂得如何丰沛自己的人生。
@冷酷小咕 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
而打开@学术女工于发发 的主页,则大概率会看到另一种人生样本:原来高考考砸,也能拥有无限的人生可能。从双非院校文科本硕起步,一路逆袭至复旦助研、华师大博士,于发发的的每一步攀登,都在无声地击碎着所谓“出身决定论”的枷锁,告诉每个人:没事的,高考无法决定人生,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能够到达心中的目的地。
@学术女工于发发 分享高考对于人生的作用
在抖音精选创作者的视频里,没有主角与配角,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唯一的执笔人。“学霸”和“逆袭者”标签在这里被主动撕下;取而代之的,是“无印”“冷酷小咕”“豆包在学医”“于发发” 这些具体的、独一无二的鲜活个体。他们以各自鲜明的色彩和毫不掩饰的真实路径,共同描绘出一幅远比单一“成功学”广阔得多的可能性图谱。
这些活跃在屏幕另一端的“赛博学长学姐”,正用他们各自突围的人生故事,向屏幕前的年轻人们传递着更本质的成长启示:人生的辽阔,始于放下对单一成功路径的执念,在于勇敢书写属于自己的、不被标签定义的剧本。
高考的硝烟尚未散尽,生而为人的困惑却早已密集地等在前方——在毕业、求职的各个节点,在繁忙的成年生活里,不再有人事无巨细地为你拆解分析和疏导。
而在抖音精选里,一种超越单纯“知识搬运”的价值正在悄然生长——它提供的,是知识之外,更为稀缺的情绪共鸣与社区暖意。这种基于无数个体真实经验分享和社群支持的“知识+情感”复合模式,正悄然成为一种独特的陪伴,在年轻人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关键的“临界点”前后,持续释放着它的影响力。
抖音精选社区内的提问与回复,形成了一股暖流
在这里,知识是开启对话的入口,理解是社区最深厚的底色,而无条件的支持,才是真正流动的情绪价值。
在@圈宁CeoxNim 名为“与自己和解”的视频评论区,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具象化——当一位网友怯生生地留言“正在学python,有人一起吗?”,下方并非冷清的空白,而是迅速汇聚起众多同路人的回应——“我也在学!”“求组队交流!”“第几章了?卡住的点可以讨论!” 一句简单的询问,瞬间激荡起一片“你不是一个人”的回响。
在抖音精选,总能找到同行的伙伴
在@清年阁 的系列发布里,超过60位清北学霸与大家分享探讨高考和专业信息,并深入各个高中训讲,立志于抚平教育信息差:从“大学专业知多少”、“志愿填报最优化”到“听她来讲题”、“带你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单词”,再到暑假活动中的阅读和观影推荐,真正实现了“高考不止是高考,青年帮助了青年”。
@清年阁 帮助考生们抚平了高考的信息差
这些真实的分享与互动,最终指向的,并非外在的成功模板,而是一个更为内在的命题:如何更好地与那个时而坚定、时而彷徨的“自己”相处。
当千万种不同的轨迹被坦然呈现,当个体的焦虑在集体回应中被稀释,年轻人得以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里,重新锚定自己的坐标——原来,重要的从来不是那场被过度神话的考试,也不是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尺,而是在纷繁的信息与嘈杂的声音中,辨认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回响,并拥有勇气去追随它。
而平台提供的最大启示或许是:无论考试,还是人生的答案,终究要由你自己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