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小姐事件透视教育与就业公平:个例还是群像?
董小姐这一事件,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其家族背后的一系列操作,令人瞠目结舌,却也从侧面凸显出高考那不可替代的公平性。
董小姐在硕博阶段,凭借父辈手中的资源,得以跨专业学习、轻松混取毕业证、缩减规培时间,甚至被硬塞进顶级医院。这般操作,将特权的影响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即便其家族拥有两院士的顶级学阀资源,在高考这一关卡前,也只能望而却步。她无法在高考上动手脚,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去国外读巴纳德学院,随后再转学至哥大本科。要知道,在这个星球的其他许多地方,以她家族的资源,让她进入顶级本科院校,或许仅仅只需一封推荐信。但在我们这里,高考的公平性坚如磐石,容不得半点猫腻,那些特权阶层也只能在高考之后的硕博阶段寻找机会施展手段。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高考的标准在不断提高,曾经那些特长生、特殊加分、假外籍等破坏公平的 “捷径” 越来越少。虽然偶尔还会有像明星儿子打篮球替补却能上北大这样的漏网之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漏洞正逐渐被填补,在持续缩小而非扩大。这无疑为那些真正依靠自己努力考学的 “小镇做题家” 们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他们的努力更有价值,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更加顺畅。
不过,公平不应仅仅体现在高考这一个时间节点上。在硕博阶段,以及就业之时,那些本应向普通人敞开的公平竞争的资源和机会,绝不能再继续被某些特权群体蚕食。社会的资源如同一块固定的蛋糕,当这些特权群体多吃一口,“小镇做题家” 们就必然会少吃一口。长此以往,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受到严重侵蚀,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通道也将被逐渐堵塞。
或许,肖主任与董小姐这一事件的曝光,会成为一个扭转局面的重要契机。某些特权群体长期以来享受着过多的资源,他们的 “奶酪” 早就该被触动了。他们过去吃得足够饱,如今是时候将一部分资源归还给广大老百姓,让社会的公平正义得以更好地彰显。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