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中层管理人员9条建议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是指学校教务或教导、教研科研、德育、团委、办公室、后勤保障、信息技术等部门的负责人;有些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综合保障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组织结构,这些中心的负责人;有些学校分年级部,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和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组织设置又有不同,但其作用是一致,这些部门的负责人。
学校中层设置的目的,无非是对学校工作分类分块,管理分层分级,让学校整体工作,要么按属性进行划分,要么按结构进行划分,便于学校工作分解,同时,又利于学校由点、由线、由面组成有机的整体。
学校中层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学校形成有机整体重要机体。如何做好学校中层管理者,本文给出9条建议,供大家参与,期待能给予一定参考。
建议一
较强教学能力。
学校各层级管理人员,成为管理人员之前,大概率是一位教育教学能力不错的教师,更多的往事是优秀教师。正因如此,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好多岗位还应该是学科骨干教师。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为什么需要较强的教学能力呢?
首先,体现学校价值取向,如:学校是以专业为主的单位,学校是重视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学校队伍建设是重视专业素养;其次,体现学校工作重点,如:学校是以教育教学为核心工作,学校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重点;第三,体现学校用人导向,如:用什么样的人,用有能力的人,用与主业相关的有能力的人;第四,利于工作开展,如:学校是专业性很强的单位,管理者的首要条件,就是自身的专业能力要强;最后,确保学校工作的专业度,如:学校管理者要具有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度,能确保自身工作专业,以及帮助他们理解学校其他工作,为他们保持专业者的专业理解与判断。
建议二
具有一定管理能力。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定位是“具有管理职能的教育教学兼事务组织人员”,由此可见,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是个复杂的岗位,简单的说,是管理人员、是教育教学人员、还是具体事务组织人员。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管理体系来说,处于管理体系的末梢,更多的体现于提出方案、修改方案、执行决策、组织实施、反馈信息、提出建议等方面。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实则有更多的管理要求、内容、方式,这就需要他们具有管理意识、能力和素养。
学校中层管理者属于战场上前线阵地的指挥人员,相当于部队编制中的排连长。他们在执行战斗任务,组织并与战士一起战斗,反馈战场情况,提出相关需求,处理战场中瞬息万变的情况等方面任务,既是战斗员,也是指挥员。这个阶段是人成长的分界线,具体表现为,一是心理抗压能力分界线;二是身体抗强度分界线;三是职业走向分界线;四是工作能力发展分界线;等等。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要有管理能力,但从事的实际工作,又不是真正的管理,这就是学校中层管理人员面对的艰难状况。
建议三
增强解读能力。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工作性质、内容与要求,需要面对的标准与程序,人员与事情,目标与规范等方面的多元化,这就对他们的调整与转化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要具有解读政策与文件,解读课标与教材,解读规划与计划,解读工作布置与方案等文本材料的能力;还需要解读学校书记校长工作思路、布置工作、指导要求和评价指向;还需要解读学校分管领导工作要求、工作安排、建议指导和具体需求;还需要解读教师需求、其他部门反馈、家长诉求、学生需要;等等。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要具有解读教育教学,解读工作环境、条件、氛围、生态与文化,解读学校成员,以及其他岗位与个人的职能与责任,解读自身岗位、自身能力、自身资源、自身状态,等等。
解读是一个具有广泛价值与意义的词,不仅解读外界的世界,还要解读自己的世界;不仅解读文本、音乐、画面、动作、视频等抽象符号,还要解读现象、现场、现状、现实的具体;不仅解读看得见、听得见、摸得到的直观感受,还要解读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理性逻辑;等等。
建议四
学会反馈能力。
反馈,是团队工作的基础,是协同、协作、协商的策略,是交流、沟通、研讨的工具。不具有反馈能力的人,就相当于一个人有某种生理缺陷,是会影响他正常生活与工作。
什么是反馈?反馈不是一字不漏的复述,反馈不是断章取义或片段截图,反馈不是责任的推卸和工作的转移;反馈是让团队或他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事情现状与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可能的风险,包括需要的帮助和可以输入的资源,等等。
学校中层管理反馈能力,体现在不同反馈对象、不同反馈内容、不同反馈场景、不同反馈态度、不同反馈顺序等方面。
反馈是综合判断后的交流沟通的能力,涉及到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建议五
研究并掌握工作流程及要求能力。
有组织构建的单位与群体,都有其规范的要求,如:工作流程。
在国家机关、单位、团体与大中型民办机构,都有其工作流程及要求,新入职员工首先要了解单位工作流程,因为,工作流程是以后工作基本路径与工具。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也是如此,工作流程看似不难,但也需要做些功课,方能了解流程与要求,更能理解其中的逻辑。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要了解党委管理与政府治理的逻辑,即党委、政府以及其下辖的部门管理逻辑、规范、要求与流程,我们俗称为行政管理或行政流程。只有研究和了解行政流程,才能较为准确而高效完成上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避免出现重复工作。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还要了解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本校的工作流程,包括日常工作、教研科研、业务材料、检查考核等方面。
建议六
有自己的观点并有解决问题能力。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鲜有自行完成设计规划、研讨论证、组织推动、评价反思等一套工作闭环的机会,其间都会夹带着请示报告、执行指令、过程汇报、结果评价等外界力量的介入,所以,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只是承担一件工作、一次活动中、某项工作的某一环节或某些环节。
即使如此,也不是说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无须自己的观点,只是做好执行与操作的被动行动者,反而更需要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为决策团队、部门或个人提供“另一个窗户”;这个观点可以为自己和团队在执行、操作中,更好的理解上级部门决策、要求与目标;这个观点可以让自己层面的工作更有主动性、开拓性和有效性;等等。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更多的能力,都是通过解决问题来体现。解决问题是每一位工作人员,或者说是每个成年人必备的能力和常态。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解决问题中,让自身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通过不断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来展示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潜能。
建议七
带团队能力。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已经有一定的团队,只不过团队有大有小而已,团队结构是紧密型、还是松散型而已。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依靠团队工作的机率大大提升,工作任务、效率、效果都需要团队一同完成,依靠自身个人的力量去完成的工作机会大大降低。为此,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建团队与带团队,而团队建设的成效,某种程度决定某些工作的成效。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学校,既没有决策权,又没有资源权;既没有人事权,又少有评价权;这是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尴尬,也是他们实际工作现状。在这样“既没有,又没有;既没有,又少有”的状况下,如何带好团队,对每一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都是极大的挑战,也是他们是否能够“向前与上岸”的关键能力。
建议八
提升协商协同协作能力。
如果,把学校运行,用一辆汽车3年比喻。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既不是汽车的方向盘,也不是汽车的发动机;既不是汽车的燃料,也不是汽车的加速器与制动器;而是汽车中的“轴承”。轴承在汽车中作用是传动或制动,是增速或减速的传输带,类似于人的“腰部”一样。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学校各个岗位中,最需要通过协商协同协作来开展工作的岗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与各方协商协同协作,好似打麻将中的一句谚语“看往下家,盯着对家,防着上家,还要管住自家”。对上要与领导汇报请示,听领导指导指示;对下要听取大家意见,接受大家的牢骚;对平行部门要征求人家建议,考虑别人的要求;对自己要按时按质完成工作,尽量能高效高质而又要低负低压。
建议九
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与人的生命同在,人人都有情绪,只是人人的情绪产生、情绪节奏、情绪表现方式和情绪管理不同而已。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要面对情绪、接受情绪、释放情绪,不要压抑情绪、回避情绪、转移情绪;从社会学角度,我们要处理情绪、控制情绪,不要发泄情绪,使情绪失控。
管理人员要学会情绪管理,也就是要有情绪管理能力。管理情绪能力,包括了解情绪、处理情绪、控制情绪、应用情绪等方面。
了解情绪,学习情绪基本原理,了解情绪形成的原因,知晓情绪基本结构。处理情绪,知道自己情绪特征,感受自己情绪前兆,掌握自己情绪节奏,懂得自己情绪表达方式。控制情绪,这是考量自己的修养,证明自己的控制力,尽量让情绪不要过急,注意情绪表达的方式、节奏、力度、场所和对象。应用情绪,情绪是资源,情绪也是工具,情绪还是方式,如何让情绪成为一种“武器”,是了解情绪、处理情绪和控制情绪的综合表现,也是情绪管理能力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岗位与节点,如何做好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如何借助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机会成长,是每一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需要深思与把握。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