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称中国、印度等国博士生人数“过剩”,是这样吗?

美羊羊1周前精彩生活5

最近,《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将“博士生是否过剩”的议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文章指出,全球博士生数量远超学术岗位供给,中国、印度等国的博士生人数更是出现“过剩”,但许多高校并未让博士生做好从事学术圈外工作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议题在国内舆论场持续发酵,但讨论的焦点逐渐偏离核心。部分媒体转载时,仅大肆渲染“博士生太多”“学术圈挤爆”等吸睛表述,并未深究其背后的事实。更有甚者,衍生出诸如“高学历泡沫”“博士生培养是数字游戏”“博士失业危机”等催生焦虑和负面情绪的文章。

中国博士生真的“过剩”了吗?这一问题近年来争论不休,答案似乎始终在两组数据间“拉锯”。

《自然》杂志称中国、印度等国博士生人数“过剩”,是这样吗?

一组数据凸显规模扩张:2000年至2024年,中国在读博士生从6.73万一路攀升至60余万,20余年间增幅近10倍,叠加“论文压力大”“延毕率攀升”“毕业后高学低就、大材小用”等现象,让“学历通胀”的焦虑持续发酵。

另一组数据则突出国际差距:中国每万人中仅有7~8名博士,博士占比尚不足总人口的1%,远低于欧美1%~5%的水平,且在全球博士占比排名中,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甚至未入前十。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博士生扩招的趋势还会持续。

两组数据背后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博士教育的本质能否仅用“总量多寡”来衡量。当我们反复纠结于60万博士生是否过多时,是否应该反思:为何芯片、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卡脖子”关键领域在喊人才荒?为何一些龙头制造企业开出巨额年薪,却招不到能破解生产线精密控制难题的博士?

种种现象表明,所谓的“数量过剩”,实际上是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断链”反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包括行业高校在内的许多大学,评价体系均围绕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学术指标展开。同时,博士生往往被当作未来学术界的“接班人”培养。这种单一目标导向使得博士生培养逐渐沦为“论文生产线”,忽视了产业界对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所言:“博士生‘僧多粥少’的焦虑,是我们给的‘粥’种类太少。”

为打破“学术独木桥”困局,让博士就业不再只盯着高校教职,近年来政策层面已作出调整。2020年以来,相关政策反复强调“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培养一批厚基础、实战型、能集中解决企业最急迫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工程学科为例,自2022年起,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已三度扩展,清北浙交等32所高校、航天科工等8家企业入选。

不过,博士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断链”,绝非单一环节偏差,相关修复尚需打通评价体系、企业生态、社会认知等不同环节的系统性梗阻。

首先,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学术惯性尚需打破。尽管政策已明确倡导通过多元赛道扩大专业博士招生,但一些高校的评价机制仍延续“唯论文”导向,导师和博士生的精力仍大量消耗在发论文、争项目的单一赛道,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一些专业博士在转型过程中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既缺乏行业经验,又无法在学术圈立足。甚至有人调侃,博士培养变成了一种生产高文凭的产业,半数博士生只是拥有一张证书而已,未能真正掌握与之匹配的能力。

其次,企业引才、用才的生态短板尚需补齐。当前,许多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难以提供充分释放博士价值的优质岗位。部分企业存在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创新文化贫瘠、难以包容失败、激励机制滞后等问题,导致引才难、留才难。在这一方面,企业除弥补自身生态短板外,可借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经验,400多个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由企业提出技术难题,高校组织研究生团队攻关,从而联合培养真正具备产业视野和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在其毕业后“接住”这些高端人才。

最后,社会认知的刻板印象尚待更新。当博士跑外卖、做中介、当中学老师、到街道办谋职等选择成为舆论热点时,背后是社会对博士职业发展路径的刻板认知。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需要营造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认知环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破解博士生培养的“断链”难题,须跳出“数量论”的陷阱,构建政策、教育、产业、社会协同发力的生态体系。具体而言,政策端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对急需领域的前瞻性支持,搭建高效的产教研对接平台;教育端变革评价“指挥棒”,将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置于与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将产业项目深度融入专业博士生培养全链条;产业端则需企业与人才的双向托举,企业主动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用“真问题”锻造专业人才,用优秀人才加速企业升级;社会端则需更加包容,对人才流动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

对个体而言,追求更高学历是基本权利。诚然,博士多了,学业和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博士学位,拿还是不拿?走学术路线,还是专业路线?面对选择,关键是不被潮流所裹挟,认清自己的目标与兴趣,方能少走弯路。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冯丽妃)

相关文章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好不好?8成毕业生进国企端“铁饭碗”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好不好?8成毕业生进国企端“铁饭碗”

近期,一则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陕西一所高校因高质量就业登上了《陕西新闻联播》,这所高校就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道中详细介绍了该校为毕业生打通就业 “最后一公里” 的种种举措,让人们对其高质量就...

丽水学院深入调研产业兼职教授队伍建设 破解产教融合实践难题

丽水学院深入调研产业兼职教授队伍建设 破解产教融合实践难题

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战略背景下,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强化产业教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作为浙江省丽水市地方应用型高校...

钟南山:“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钟南山:“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2025年广东省首期“脱颖训练营”启动 羊城晚报讯 记者孙唯,实习生胡倩、武依洋、郭宛欣报道:近日,2025年广东省首期“脱颖训练营”(暑期)在广州启动。7月17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职业本科扩容,“升本”之后重点在哪?

职业本科扩容,“升本”之后重点在哪?

不意味着“大功告成” 大学设置有了新的进展。 5月22日,教育部对拟同意设置的本科高等学校进行公示,其中包括设立芜湖职业技术大学等2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即通常所说“职业本科院校”。 在5月初的20...

2025名校来了丨西安交通大学:总计划扩招至6350人 构建院士领衔培养高科技领军人才

2025名校来了丨西安交通大学:总计划扩招至6350人 构建院士领衔培养高科技领军人才

看点:在2025年高考即将到来之际,搜狐教育邀请了全国知名高校“发言人”做客“名校来了”直播间,详解高校的招生政策、录取规则,指导考生如何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为广大考生搭建起自己与心仪报考院校的桥梁,...

志愿填报今日开启!职业本科密集“上新”,该怎么选?

志愿填报今日开启!职业本科密集“上新”,该怎么选?

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公布高考分数线,2025年全国高考志愿填报也将于今天全面开启。今年考生们有哪些新选择?今年以来,教育部公示的新设本科学校有57所。这些本科学校有什么特点? 截至今年6月23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