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故事(20)·升学篇|夏楠:根系师大·叶茂科研
【升学篇】
毕业生求职故事
— 夏楠 —
姓名:夏楠
所在院系:地理科学学部
专业:自然资源
站在学院南路旁高大的杨树下,阳光穿过叶片投下斑驳的绿荫。蝉鸣声声,树影婆娑,这是我在北师大度过的第八个夏天。从保研进组到即将博士毕业,从二十一岁到二十九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片绿荫里静静生长。每一片摇曳的杨树叶都在进行着光合作用,就像这八年里,我在北师大的每一个日子都在完成着知识与生命的养分循环。
2017年的秋天,大四上学期的我,像一棵新移植的树苗,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扎根北师大。记得进入课题组后参加的第一次组会,导师说:“做科研要像树木吸收养分,既要深扎根系,又要伸展枝叶。”那时的我,正认真地接纳着导师讲授的科研要领——从文献检索的技巧,到编程软件的应用,再到论文写作的要点,就像杨树根系摄取着土壤中的养分。这些基本功训练看似简单,却如同氮磷钾之于植物,构成了我学术成长的必需元素。
办公室窗台上的绿萝是我的第一个“实验对象”。在一次实验仪器的培训会中,我使用叶绿素荧光仪亲手测定了一片绿萝叶子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后来我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土壤和植物的养分研究,那台叶绿素荧光仪再没碰过,那些参数也没出现在任何论文里。但奇怪的是,每当我看见窗台上那盆绿萝时,总会想起那个初学者的瞬间——那种对仪器的新奇,对数据的虔诚,对科研最本真的悸动。
硕士三年,我的研究聚焦于北京城郊样带上的森林养分循环。在导师指导下,我和课题组小伙伴们沿着城市化梯度布设样地,从中心城区的森林公园到远郊的密云水库周边,系统采集了不同森林斑块的土壤和植物样品。那些踏着晨露出发的日子,我们用土钻获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用高枝剪采集典型树种的叶片,每一份样品都记录着城市森林养分循环的空间特征。
回到实验室后,这些样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分析。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一批样品的全磷和速效磷分析时,数据清晰地显示出城区土壤磷含量显著高于郊区的规律。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就像养分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前者是物质的收集,后者是规律的揭示。通过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科学认知,我们逐步解析了城市化对森林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
博士阶段,我的研究视野拓展为中国东部城市森林网络。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跨越13个城市、44个代表性公园的采样工作,让我得以在宏观尺度上解析城市森林的养分循环特征。炎炎烈日下,汗水浸透了衣服,手中的土钻在城市森林土壤中一寸寸深入;暴雨突至时,我们第一时间护住样品袋,在公园凉亭里耐心等待雨停。每个采样点都要重复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定位、记录、取样、封装、标记,只为确保每一份样本都能真实反映城市森林的养分状况。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工作,恰如树木年复一年的生长轮回,构成了养分循环研究最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里,土壤与叶片样本经过精密仪器的层层“解码”,化作一组组精准的数据。这些数字经过统计分析、可视化处理和科学论证,最终凝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真正实现了从“采样-分析-研究-应用”的完整循环。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规律,更在于将知识回馈到城市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去。
当决定继续做博士后时,朋友问我:“在一个地方待八年,不腻吗?”我抬头看向路两旁高大的杨树,它们年复一年地绿了又绿,却总能投下不同的阴凉。就像我的研究,看似重复的采样分析中,总有新的发现让我惊喜。
我的求职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但它真实记录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学术与职业十字路口的思考。在城市森林的养分循环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将知识的养分吸收转化,再回馈给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大地。在北师大这片沃土上,我的学术根系将继续向下扎根,而职业的树冠也将向上伸展,为城市生态建设撑起一片绿荫。
供稿丨夏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