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而已,焦虑个啥?
大家好,我是大海师兄。
又到了一年申博的末班车,大家都很焦虑,担心自己能不能顺利通过申博,能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导师,能不能顺利入学。其实,大家真的不必这么焦虑,申博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反而是一个相对轻松、双向选择的过程。
先来说说我的一些个人经历。对比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申博反而显得简单一些。你看,高考那会儿,我只能填三个志愿,要是落榜就只能进入下一批次的考生名单,选择范围特别窄。而现在听说高考能填六个甚至更多的志愿,给自己预留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再说研究生考试,虽然说有复试,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得靠着学校的校线和国家线来决定自己能不能进复试,结果还不完全由自己掌控。
但申博就不一样了,大家在报考前就和导师有过基础的交流,导师对你有了初步的评估,你也能了解到导师和课题组的情况。这种双向选择,让你和导师之间的契合度大大提高了。这样一来,效率就高得多,大家都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段旅程,是否有共同的目标。
接下来,我给那些正在准备申博的朋友们一些实用的建议:
1. 双向选择,关键看性格与抗压能力。
申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仅仅是看你的学术背景和论文,导师更看重的是你的性格和抗压能力。比如我自己曾面试过一个位于北京五道口的导师,他明确告诉我,进入他的课题组,每周七天都要打卡,除了周日休息,其他六天都需要全力工作。这让我感到有些压力,因为我知道自己可能承受不了这种工作强度。所以,我选择了放弃。
你看,有些机会可能并不适合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和课题组,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2. 老师有很多选择,你也有很多选择。
每个博导每年都会收到成千上万封邮件,面对大量的候选人,导师们自然会有自己的偏好。而你,同样也有很多选择的权利。你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最想选你,并且你自己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导师。这样,你才会有动力去投入到课题组的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学术上的深耕和成长。
3. 别焦虑,自己认为能行,别人才会觉得你行。
很多人总是问:“我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考上?”其实,你觉得自己能行,就有机会做到。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可能去打动导师,让他们看到你的潜力呢?每个人的成功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别人告诉你“你不行”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能相信自己,才能在过程的每一步都展现出最好的状态,最终成功上岸。
4. 信息差是申博的一大挑战。
在申博过程中,信息差是不可避免的。你需要多去了解,自己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比如有的导师可能每年只招一个名额,如果今年没有名额,你就可以把这位导师排除掉。但有些导师可能会让你先做一年的RA,承诺第二年给你名额,这时候你就需要评估,做RA能否为你争取到明年上岸的机会。又比如一些刚刚回国的海归导师,第一年招博士的机会比较少,但这恰恰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申博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也没有什么值得过度焦虑的地方。只要你充分准备,冷静应对,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和课题组,成功就会水到渠成。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要因为别人说你不行而迷失方向。你能行,就一定能行。
做好自己,机会自然会到来。
淋过雨的人,总想为别人撑伞,如果你有论文相关问题可以在后台留言,无论是硕博论文还是如何发sci、期刊投稿相关的问题,我都很乐意无偿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