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学姐说:苏大学霸六申六中,10 天录新国立却选 IC
一、留学契机
H 同学的留学想法始于大二。当时宿舍同学普遍有出国意向,身边不少优秀学长学姐也选择留学深造,这让她开始主动了解留学相关信息。通过走访多家留学机构,她对 “留学” 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国外教育的开放与自由深深吸引着她 —— 课程中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对思辨能力的训练,以及丰富的跨文化交流机会,都让她觉得比本科阶段 “投入多却难见明确成长” 的状态更具吸引力。
此外,留学一年制的紧凑学制也让她心动,认为能节省时间成本,更快进入人生下一阶段。而相比保研的稳步推进,她更渴望一次 “跳脱式” 成长:不仅是知识进阶,更是环境与视野的更新,在全新的教育氛围中重新认识世界与自己。
最终选择指南者留学,源于学长学姐的推荐 —— 他们分享的规划细节与申请经验让她看到系统支持的重要性。对比后发现,指南者不仅服务体系专业全面,更能提供长期陪伴式指导,这让她在大二便决定签约,为后续申请铺路。
二、申请过程1. 前期规划:绩点、竞赛、实习全面发力2. IC 面试:从乌龙插曲到惊喜收获
帝国理工学院的 Transport MSc 专业是 H 同学的最优目标,因其与她的国际物流专业匹配,且聚焦运输与供应链系统优化,贴合她的兴趣。
收到面试邀请后,她却因乌龙险些错失机会:误将 “自主预约面试时间” 理解为 “老师代约”,直到面试前一天才发现未完成预约。好在指南者老师反应迅速,立即指导她起草英文邮件与 IC 招生团队沟通,最终学校将她安排至下周面试,有惊无险化解危机。
正式面试中,面试官围绕三方面提问:对专业的理解、职业规划(深入追问目标公司、岗位职责及匹配优势)、开放性问题(“未来交通行业可能面临哪些矛盾”)。凭借提前准备的结构化思路与对专业的深刻认知,她顺利通过面试。两周后收到 IC offer 时,她难掩激动 —— 这是对一年来图书馆刷题、竞赛头脑风暴、文书修改等付出的最好肯定。
3. 极限加申与最终选择
申请季中,H 同学曾因选校草率留下小插曲。最初确定的选校名单较为仓促,直到 11 月 22 日,她从同学处得知新国立 ISE(工业与系统工程)专业更契合自己对 “系统优化、工程建模” 的兴趣(相比原申请的 SCM 专业)。
此时距离 ISE 当轮申请截止(11 月 30 日)仅剩 2 天,且系统无法追加申请,老师建议她 DIY 尝试。她白天实习,晚上熬夜准备个人陈述与材料,在截止前提交。10 天后,她意外收到 NUS ISE 录取通知,为这段插曲画上惊喜句点。
而原申请的 NUS SCM 专业迟迟未放榜,恰逢 IC 留位费截止。在纠结中,她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向往欧洲的文化与教育环境,最终选择放弃新国立,坚定走向帝国理工。这段经历让她明白:选校需深思,且要保持主动 —— 所谓 “失误”,或许是命运的另一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