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平流层大气
高考地理中关于平流层大气的知识点是大气垂直分层考查的重点之一。
一、核心特征与要点
1. 位置范围
(1)位于对流层顶之上,中间层之下。
(2)高度范围: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至50-55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至50-55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至50-55千米。
(3)重点记住:底部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顶部高度大致相同(约50-55km)。
2. 温度变化
(1)最显著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增温)。
(2)底部(平流层顶)温度约为-55°C。
(3)顶部(平流层顶)温度接近0°C。
(4)原因:主要靠臭氧(O₃)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增温。 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平流层中上部(约20-35km高度)。
3. 气流运动
(1)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运动),垂直对流运动非常微弱。
(2)原因:由于上层气温高、下层气温低(逆温结构),大气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垂直对流的发展。这是“平流层”名称的由来。
(3)这一特点使得平流层大气混合缓慢,污染物停留时间长。
4. 水汽和杂质
(1)水汽、尘埃等杂质含量极少。
(2)原因:几乎没有垂直对流将水汽和尘埃从对流层输送上来;气温低,水汽含量本身也很少。
(3)结果:天气现象罕见。基本无云(偶尔有珠母云/贝母云)、雨、雪等天气现象。能见度极高。
5. 臭氧层
(1)臭氧(O₃)主要集中在此层(尤其20-35km高度),形成“臭氧层”。
(2)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绝大部分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考点关联:臭氧层空洞(主要在南极上空)、氟氯烃等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健康、生态、气候等)。
6.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航空飞行——平流层是喷气式客机的理想飞行层的原因。
①气流以平流为主,飞行平稳(颠簸少)。
②水汽和杂质少,能见度高,天气晴好。
③位于对流层顶之上,基本不受对流层复杂天气(如雷暴、强对流)影响。
④客机巡航高度通常在8-12km(接近对流层顶),处于平流层底部或对流层顶过渡区。超音速飞机、高空侦察机可飞得更高(进入平流层中部)。
(2)气象气球
橡胶制成的气象探测气球(探空气球)通常在上升到平流层(约30km左右)时会因气压降低而破裂。
(3)污染物传输
强烈的火山喷发有时能将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喷射到平流层,并随平流层气流(主要是纬向西风带)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环球输送,影响全球气候(如导致降温)。
二、高考常见考点与答题方向
2. 解释温度变化原因:直接考查为什么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答案核心是臭氧吸收紫外线。
3. 分析气流特点及原因:为什么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答案核心是温度上热下冷导致的大气稳定(逆温层),抑制对流。
4. 天气现象:平流层为什么几乎没有复杂的天气现象?
答案核心是水汽杂质极少、大气稳定。
5. 臭氧层的重要性与空洞问题
(1)臭氧层的位置和作用(吸收紫外线)。
(2)臭氧层空洞的成因(人为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主要发生地(南极)、危害(增加地表紫外线辐射)及应对措施(《蒙特利尔议定书》)。
6. 航空飞行选择平流层(底部)的原因:气流平稳、天气晴好、能见度高、少受对流层天气干扰。
7. 与对流层特征的对比: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需要清晰区分:
三、记忆口诀
1.对流层:下热上冷对流强,风霜雨雪天气忙。
2.平流层:上热下冷水平流,臭氧吸收紫外强,飞机平稳飞行畅,天高云淡无雨降。
复习平流层时,务必牢牢抓住其“温度逆增”(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一核心特征,并理解其原因是臭氧吸收紫外线。由此衍生出大气稳定、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等特点,以及臭氧层保护和适合高空飞行两大重要应用。与对流层的对比是高频考点,一定要清晰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