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因懒成笨的高中孩子上进和勤奋,催和讲道理没用,可反向呈现
于是想尽办法去催,讲道理,试图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全部都教给孩子,恨不得将孩子所有可能走的弯路都提前规避。
只不过,念念不忘带来的未必是回响,还有孩子的抗拒与对着干。
01
如果家长总想时刻掌控局面,让孩子懂事听话,大概率会输得一败涂地。
跟家长聊的过程中,也发现家长很喜欢讲道理,尤其是在孩子做事不符合父母预期时:
遇到孩子说算不算话和贪玩,就讲一通大道理,我都是为你好呀,现在不努力将来是要吃亏的;
我也不想管你,但不管是家长的不负责任,你要是听话,我连一个字都不愿意多说;
你这样摆烂,是要吃大亏的,只要沉下心努力,才能以后少吃点苦。
父母不厌其烦的讲道理,孩子听得很反感,家长催得很辛苦和疲惫,心还堵得难受。
说多了孩子还犟嘴,各种怼人,气得家长差点吐血,又无可奈何。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是不受管控和追求自主与独立的,催促和讲道理,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了父母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才能安心的责任感。
除此之外,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催和讲道理,只是一种变相的惩罚方式。
惩罚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让家长产生一种错觉:
觉得自己在做点事情,为孩子负责和操心。
但实际上没有实质作用的惩罚,只会起到打压孩子,让孩子更加逃避和摆烂。
以催促和讲道理这种惩罚式反馈方式只会让孩子感觉不好,或者让孩子觉得很内疚,自己很废物,做得很差,让父母失望了。
02
既然家长的催促和讲道理,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对于改变行为没有任何帮助。
说多了,唠叨多了,指责与评判便成了习惯性反馈。
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差劲,干啥都不行,让孩子觉得遗憾和失落以及情绪更糟糕了。
这时父母就要觉察一下习惯性反馈方式,一直遭到孩子的抵制与反抗,就该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而不是此路不通,我偏要拗着,把孩子征服和改变。
尤其是对于因懒成笨的高中生来说,硬碰硬的方式,输的一定会是父母。
催和讲道理对孩子完全失效了,反向呈现一下就是父母先后退觉察孩子:
此时在想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他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的懒惰是谁造成的?他吃不了苦是怎么来的?怎么才能让他勤奋和上进?
家长看到孩子不努力,不上进,忍不住去催,去说教,源于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但并不是所有爱的方式都能让孩子理解,家长的痛苦与担忧是真实存在的。
出发点也是为孩子好,孩子也能理解父母所有的焦虑与催促,的确是为自己好。
但并不是父母施加所有的好,孩子都该一并接受,这并不符合逻辑与人性。
与其强制的非要改变孩子,非要执拗地对孩子好,非要盯着孩子的学习不放。
不如反向呈现一下,把孩子的课题交还给孩子,父母改变不了的事情,顺其自然一下。
看到孩子的摆烂,家长一定是痛苦的,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沉溺。
后退来觉察痛苦,并与不适感相处,家长就不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循环中,更能去托举和溶解孩子的焦虑。
03
孩子懒惰很多都是家长包办太多,呵护太好的问题。
十多年对孩子的全然包办与呵护,才让孩子又懒又吃不少苦。
懒孩子也是父母过度包办与呵护惯出来的。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更多是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于是全然替代孩子做完了所有事。
对于高中懒孩子来说,家长需要的是慢慢放弃包办,让孩子自我负责和独立自主。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调节,连接和安全感,是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家长用一种是反向呈现的方式,变相告诉孩子:
你是一个了不起和自律的孩子,只是目前还没有具备显现的条件。
父母可以暂停帮助,让孩子自主负责,力所能及的事自己搞定。
如果是催和讲道理的方式,则是告诉孩子:
我不满意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你制造痛苦,让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差劲,很不自律以及懒惰成性的人,你没救了。
孩子会用拖延和磨蹭以及沉默,画大饼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被家长斥责和评判。很多因懒成笨,找借口和不承担责任,更多时候是父母的过度操心,催太多和讲道理太多导致。
唠叨,催促和说教,不会让懒孩子变得勤奋,不如反向呈现,增加正念反馈,学会多放允许孩子自我负责,两者都能让孩子感觉到有成就感和胜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