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锋声 | 除了上热搜,“打孩子”还应得到更多关注……
新闻链接
这些被推上热搜的暴力事件,暴露出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法治文明的不协调。施暴者常以“恨铁不成钢”为借口,根本上不过是掩盖自身教育方法的失败。如果只剩下“打”这样一种选择,那么错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最近,广东惠州商场内一名男子当街暴力对待孩子的视频引发关注。在长达1分50秒的视频中,孩子被脚踹头部、拖拽撞击柱子。无独有偶,河南开封一小区内,“父亲殴打女儿近一分钟后将其推进面包车”事件同样刺痛公众神经。该男子先是一脚踹向其女,接着又多次用手脚击打女子的头部和脸部。这些被推上热搜的暴力事件,暴露出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法治文明的不协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黄历,是时候翻篇了。
一些家长秉持落后理念,将体罚视为管教孩子的必要手段。在他们眼中,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打骂是“家事”,旁人无权干涉。惠州这起事件中,有人来劝阻男子的施暴行为,但被其赶走。但是,就算别人不管,这样做就对吗?显然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规定背道而驰。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被禁止,即使父母也无权侵犯孩子的身体权和人格尊严。
更何况,对子女当街施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践踏。惩戒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而非发泄家长的愤怒。我们无法容忍以“管教”为名实施的暴力被遮蔽于家门之内,更不能让其堂而皇之呈现于大庭广众之下。
暴力教育,常常披着“为孩子好”的外衣。“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曾被前妻指控家暴女儿,他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就算揍了孩子,也是应该的。哪家不揍孩子。”这番辩解不仅为自己找借口,更把全体国人装了进去。其实,施暴者常以“恨铁不成钢”为借口,根本上不过是掩盖自身教育方法的失败。如果只剩下“打”这样一种选择,那么错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打孩子”时常上热搜,同时暴露出社会干预机制的短板。尽管《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强制报告制度,但在现实中,人们还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别人“家务事”,采用什么形式自己管不着。即使交由公共部门处理,往往对施暴者作口头批评教育,且缺乏事后监督,违法成本太低了,震慑力度不够。
山西太原有一位基层民警,在派出所向家暴者下达了“家庭暴力告诫书”后,仍安排社区民警进行回访,确认其不再有类似行为后,才放下心来。干预家暴行为,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工作颗粒度。
值得欣慰的是,反家暴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人身安全保护令签发率由2016年的52%提升至2022年的77.6%,人身安全保护令逐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人可用、会用、有用的自卫武器。一些地区还通过向家暴当事人发送《接受专业社工辅导服务通知书》,由妇联指派社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等方式,“刚柔并济”从根源上化解家庭矛盾,为受害者筑起全方位保护网。但愿有一天,热搜上再也看不到“父母殴打孩子”的新闻,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法制的保护下,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