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做什么比较挣钱,小学学习资料卖出90万,这门生意为何火到停不下来,日入300+
这学期已经过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下学期的学习做准备。每到开学季,学习资料就成了刚需,尤其是和学科相关的产品,几乎都有市场。最近有一个案例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一款小学语文晨读资料,单价29.9元,居然卖出了三万多份,光这一件商品的收入就接近90万。更别提店铺里还有同步练习、字帖等产品,销量同样惊人。
互联网时代,如果不会点互联网技能,无异于文盲,不要花钱去乱学,可以不用花钱去一些分享型的公众号上面学习,比如“探姐说项目”,就是一个互联网干货和项目比较多的公众号。
之前大家常常关注的是虚拟学习资料,比如电子版习题、练习册,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实体书籍的需求同样旺盛。几乎所有有孩子的家庭,家里都会堆满书。不管孩子成绩好不好,买书都是少不了的事。成绩好的,要巩固提升;成绩一般的,家长更愿意多买几份资料,觉得也许哪一本就能帮孩子“开窍”。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孩子真的会看这么多书吗?答案未必。但在家长心里,“买了”就比“没买”踏实。哪怕孩子只是偶尔翻一翻,家长也觉得钱没白花。教育消费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有一点可能帮助到孩子,大多数父母都愿意试。
这个账号的运营方式也值得一提。他们累计发了2000多条笔记,涨粉4.1万,点赞24.1万,收藏17万。单条笔记的点赞量其实并不高,往往只有几条、十几条,但靠着海量输出,他们的内容在平台上几乎随处可见。各种关键词都被覆盖到,曝光率自然上去了。坚持不断地更新,最终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成功并不靠“爆款”,而是靠“铺量”。当你每天都在更新,不断占领用户的眼球和搜索入口,哪怕每次收效平平,累计起来就是惊人的力量。
从消费习惯来看,家长买学习资料的逻辑也很清楚。请一对一的私人家教,动辄几百上千一节课;报补习班,一年下来要花几万。相比之下,几十块一本的学科书籍,几乎人人都能承受。家长们常说:“学区房买不起,补习班报不起,那就先多买点资料。”这句话听起来调侃,却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更有意思的是,教育消费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很多父母也希望通过买书,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哪怕成绩不见得马上提升,但只要孩子经常翻一翻,家长就觉得值得。毕竟,书在家里摆着,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从大环境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出生率下降,但在教育上的投入反而只增不减。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父母普遍愿意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孩子身上。K12阶段的教育赛道,依旧是一个长期的热门市场。无论是线上资料,还是线下实体书籍,只要和学习沾边,就有稳定的消费群体。
总结来看,这个小学语文晨读的案例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为产品本身,而是踩中了家长的“焦虑点”。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里,家长对孩子的付出往往是“不计成本”的。对比学区房和高价补习班,几十元的书籍显然是更容易接受的选择。
教育市场的火热,不仅折射出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也映射出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许,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很久。
互联网时代,如果不会点互联网技能,无异于文盲,不要花钱去乱学,可以不用花钱去一些分享型的公众号上面学习,比如“探姐说项目”,就是一个互联网干货和项目比较多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