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世人皆知,为何语文课本移除最后一句?专家:太过消极
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受到影响,作为重要的教育工具,在学生的心目中,它便是权威,自然是要经过严格审查。一般来说,能够入选教科书的古文必定有它入选的理由。前段时间电视剧清平乐有几个角色被称作是北宋默写天团,其实是他们几位都在教科书中。比如说苏轼、晏殊、范仲淹,而欧阳修显然也在其中。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跟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教科书中的卖油翁也是他创作的一篇故事,讲述的是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情。通过一件小事,来表达熟能生巧的道理。但它在被放进教科书之前,其实是经过了修改,仅是去掉最后一句话。教科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康肃笑而遣之,但查看它的原文会发现,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为什么要去掉这句话呢?首先卖油翁全文要给学生的启示便是熟能生巧,不管是再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不断的练习,一定能够学会。再有就是人不能得到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而最后一句话翻译过来意思便是,这跟庄子说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又有什么区别?最后一句话便牵扯到了两个典故,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
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那位名叫丁的厨师同样是通过长久的练习,最后才宰牛的技艺变得十分高明。这个典故说的也是熟能生巧,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轮扁斫轮。轮扁是齐恒公时期有名的一位造车工人,有一天,齐恒公正在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他看到齐恒公读书,便过来问读的什么书,齐恒公给他的回答是圣人之言。
听到这话,轮扁就问齐恒公圣人在哪里?齐恒公说圣人已经故去时,轮扁却道,那你读的书不过圣人的糟粕。齐恒公自然很生气,让轮扁轮扁说出缘由,如果说不出就要处死他。轮扁给了他回答,说是从自己做的事情看出来的,做轮子的时候有规律。这规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我不能明白的告诉儿子。而古人跟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一起死去,所以你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看到这个典故其实大人都明白,它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言和意的关系。指出读书不能只执着于表面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它的意思,这便跟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个意思。专家们不认同的地方在于最后一句:古人之糟粕已夫!这句话结合全文来说,大人能够理解,但初中生可能会产生迷惑。带来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纠结古人说的是否正确,所以,在考虑下,这句话便从课本中去除了。
参考资料:《卖油翁》、《轮扁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