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撒谎?要检讨的可能是爸妈
撒谎,被认为是孩子品格的严重瑕疵。遭遇孩子撒谎的父母,常常如临大敌,焦虑万分:
孩子要是养成撒谎的习惯,那可怎么办?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撒谎习惯?真心爸妈有些观念和方法,可以和你分享。
1、把孩子的行为定性为“撒谎”要特别慎重
鉴于撒谎是比较严重的品格问题,我们的观念是,把孩子言行不一或隐瞒事实的行为定义为撒谎,要特别特别慎重,尤其是对于还很小的孩子,或者首次出现“撒谎”问题的大孩子。
近日有两位读者问到孩子撒谎的问题,无独有偶,两个被父母忧虑“撒谎”怎么办的孩子,都才两岁多一点。一个是把自己做的某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赖给爸爸,一个是晚上跟妈妈说上厕所,结果跑到客厅里去玩儿。
真心爸妈认为这两件小事,都完全没必要上升到“撒谎”的高度。
第一个孩子小时候,我们也曾特别紧张,担心孩子学会撒谎,也在类似的小事上批评过孩子。
后来做父母的年头多了,加上又有了第二个宝贝,对孩子的行为和想法了解得更多些,发现两三岁的孩子,其实还没建立起“欺骗”的概念,同样,也还没建立起“守信”的概念,他们言行不一或者隐瞒事实,通常不包含明确的、主观上的“欺骗”意图,只是模仿大人的某种玩笑或者满足自己的小小需求而已。
他们说某事不是我干的、是爸爸妈妈或者阿姨干的,常常只是随口一说,而且经常是在模仿大人,因为大人经常无意中给孩子做这样的示范。
比如,一件事明明不是孩子做的,大人却他:“这是不是宝贝干的啊?”明知道是孩子吃了某样零食,还故意说:“是不是小猫/小狗把饼干吃了啊?”大人老这么逗孩子,孩子自然也很容易学会。
要想避免两三岁的孩子把自己做的事赖给别人,大人注意别这么逗孩子就行了,还不必要认为他是在故意撒谎,也没有必要把孩子揪过来,严厉批评一顿。
再来说小宝贝跟妈妈说上厕所,结果去客厅玩儿的事。那位妈妈认为孩子在“撒谎”、在“骗妈妈”,就此事批评了孩子,孩子很委屈,哭了半个多小时,后来见到爸爸,哭得更伤心。
我们觉得,这位妈妈,可能对于孩子撒谎问题过于紧张。这么小的孩子,只是在妈妈不允许他去客厅玩儿时,想方设法找个借口达到目的而已,要他意识到这是“骗妈妈”、真正学会“骗妈妈”,可能还需要好几年。在孩子意识中,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而且她也没有预期会被批评,妈妈态度严厉,孩子自然会感到惊愕、伤心。
那么,如果父母第一次发现大一点的孩子,比如一二年级小学生撒谎,该怎么办?
我们的建议是,要意识到这是撒谎的苗头,但不要直接批评他“说谎”,而是就事论事,告诉他,有什么事,要跟爸爸妈妈实话实说。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明白,“撒谎”是比较严重的事,但他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时,可能并没有成熟、周密的“预谋”,只是一时冲动,父母一下子把他的行为定性为“撒谎”,可能会让孩子很害怕,既害怕爸妈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也害怕自己真的成为爱撒谎的“坏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们建议父母尽量温和委婉地处理,不要贸然严厉批评孩子“撒谎”。
2、真正的撒谎行为,往往和父母的“过度管束”相关
如果已经上小学的孩子频繁撒谎,那么就确实需要重视,而且要想办法纠正了。
但要纠正孩子撒谎,仅仅严厉批评是完全不够的,父母会沮丧地发现,每次批评,孩子都保证改,但之后又频繁再犯。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消除孩子撒谎的诱因,失去诱因,孩子自然会慢慢改正。
真心爸妈认为,孩子撒谎的一个最主要的诱因,是爸爸妈妈的“过度管束”——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
总是告诉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做,孩子提一个要求父母不答应,又提一个要求,父母还是不答应,孩子又偏偏很想做,或者很想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想方设法逃开父母的管制——“撒谎”正是一个逃避管制的好办法。
比如,有的孩子有手机,而父母又会时刻盯着孩子有没有在玩手机,有没有好好做作业,孩子就很可能想出一个办法:装着写作业,偷偷玩手机。
我们的建议是:要么不给孩子手机,要么跟孩子约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但不时刻去盯着孩子。
我家采用后一个办法,孩子们答应了爸爸妈妈,基本都能做到,偶尔超时一点,我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把时间卡得特别严。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了这种默契,也会自然地约束自己,不再需要就“玩手机”和大人捉迷藏、打游击了。
管束孩子,父母们大致采取两种不同的原则:
一种是,父母没有命令禁止的事,孩子做了,都不算错;
另一种是,父母没有明言许可的事,孩子做了,都是错的。
很明显,第二种原则,对孩子的管束,要严苛得多。
我们采取的是第一种原则,所以孩子的自由度很大,逃避父母管束的意愿就很低,基本上很少有背着父母做什么,或者说谎骗父母的情况出现。
为孩子撒谎烦恼的父母,不妨自检一下,您采取的是不是第二种原则?孩子不被允许的事情,是不是太多了?
如果孩子被管束过严、自由度很小,那么他的言行触碰管束“红线”的时候,必然会很多,逃避父母管束的意愿就会很强烈,会经常言行不一、隐瞒事实、阳奉阴违,孩子越大,情况会越严重。
少数父母,可能会遭遇一种比言语上的撒谎更严重的情况——孩子背着父母,偷拿家里的钱,而爸妈问时,孩子会坚称自己没拿。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呢?
真心爸妈认为,根源还是在于父母的过度管束,孩子想买个零食,大人不允许,想买个玩具,大人不答应,而孩子的愿望又很强烈,那么一旦有机会,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
3、“过度奖惩”,也是孩子撒谎行为的重要诱因
除了“过度管束”,对孩子的“过度奖惩”,也是孩子撒谎行为的重要诱因。
有的家庭,对孩子符合父母期待的行为给予“重奖”,有的奖励甚至大大超出孩子为获得奖励要付出的辛苦,是为“过度奖励”。
比如特别重视孩子考试分数的父母,可能会说:“这次月考,考了多少多少分给你买变形金刚。”孩子一旦没考到约定的分数,而又想得到奖励,就可能在分数上跟爸妈撒谎。
奖励跟孩子某个行为的结果关联得越紧密,孩子越容易计较得失;奖品平时的易得性越低,孩子获取奖励的欲望越强。相应地,孩子通过某种超常规的手段谋取奖励的冲动越大。
我家也会对孩子有奖励,但获取奖励的条件相对很宽松,孩子不需要特别努力,即可获得,而且奖品也不会是孩子向往了很久都没有得到的东西(事实上,孩子的需求我们都尽量满足,他们基本没有什么东西获取难度很大)。
所以我们家的奖励,奖励成绩的成分很小,倒是奖励孩子考试复习那么辛苦的成分多些。这样,孩子即便考试成绩不是非常理想,也会坦然面对,不会特别沮丧,更不会出现编个好成绩来汇报的情况。
同“过度奖励”相对的,是“过度惩罚”——孩子会受到惩罚的事情过多,或者惩罚的严厉程度,超出事情本身的严重程度。
有的家庭是惩罚的项目过多,孩子不听话要惩罚、不好好做作业要惩罚、考试成绩不好要惩罚、被老师投诉了要惩罚,总之,哪里没有做到让父母满意,都会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惩罚的项目越多,孩子逃避惩罚的冲动越大。
有的父母会奇怪,“我们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的,大小错误都会罚他,孩子怎么还是养成了撒谎的习惯呢?”殊不知,名目繁多的惩罚理由,可能正是孩子养成撒谎习惯的重要诱因。
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罚出来的,不是发自内心地乐于遵守某种规则,再多的惩罚都没用。、
有的家庭是惩罚过于严厉,比如有什么小错误,都要挨打,孩子不想挨打,那么出什么状况时,就容易选择撒谎。
有的惩罚,可能不像体罚这么严重,但是与孩子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孩子也容易选择逃避惩罚。
比如孩子爱玩电脑,父母就抓住孩子的这个弱点,用“不许玩电脑”来惩罚他;有的孩子喜欢某种玩具,父母就经常威胁用“再不给他买”惩罚。
超出孩子乐于接受程度的惩罚,都很可能成为孩子撒谎的诱因。
4、孩子不需要撒谎,自然不会再撒谎
所以,对于孩子撒谎,真心爸妈的建议是:
不要把什么事情都上纲上线,视为“撒谎”;
同时还要自检一下自己对孩子有没有管束过度、惩罚过度、奖励过度。
孩子不是凡事都被父母严加管束,有自己一定的自由度,撒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孩子不会动辄得咎,不会一点点小事就遭受严重惩罚,就不会非常害怕被父母发现错误,撒谎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孩子获得奖励的难度不高,不会因一点点小差错就失去期待已久的奖励,说谎话哄骗父母、巧取奖励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总之,不被过度管束、过度惩罚、过度奖励的孩子,没有了撒谎的“需要”,自然不会再撒谎。
苦恼于孩子撒谎,而且怎么说服、批评、打骂都不管用的父母,不妨从消除孩子撒谎诱因的角度来试试看。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孩子向前,父母退后
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以“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三理念打造家庭教育底层逻辑;以“全学科自主阅读”成就孩子学习力。北大本科,中传硕博,两孩父母,现居北京。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撒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