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4楼及以上的注意了!今年起住房实施新政策?2类人将明显受益
住4楼及以上的注意了!今年起住房实施“新政策”?2类人将明显受益
楼层越高生活越好?这种想法现在慢慢变了。城市化越来越快,高层住宅成了主流,但四楼以上住户的麻烦越来越多。电梯老坏、水压不够、着火了不好逃…… 针对这些问题,2025 年 7 月起,国家出台了高层住宅 "新标准"。这政策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心里亮堂了不少,觉得日子能好起来。
我在一线城市做了 15 年住房相关的工作,知道这政策背后藏着不少实在变化。
住建部今年 3 月的数据显示,2024 年底,城里高层住宅占了六成多。其中四楼以上没电梯的,占了城镇住房的两成多。这意味着全国差不多 1.7 亿人住在没电梯的中高层里,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
新标准里,老旧小区装电梯能拿到不少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出一半钱,地方出三成,居民只用掏两成。住建部预计,到 2025 年底,全国能装上约 28.5 万部电梯,342 万户家庭能用上。受好处最多的,就是那些走路不方便的老人和残障人士。
北京 78 岁的李大爷住 6 层老楼的 5 楼,膝盖不好,三年没下过楼。"下楼像闯关,上楼更折磨人。" 他常这么说。政策刚实施,他住的小区就被列进了优先改造名单,今年 9 月就能坐上电梯了。
除了装电梯,新标准对高层住宅的水压、消防、安全也卡得更严。规定四楼以上住房水压得够,用水高峰时顶层也能正常用。每栋楼还得有至少两条独立逃生通道,装上智能火灾报警器。
这对残障人士太重要了。全国残联 2024 年调查显示,约 3200 万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中,57% 住在没无障碍设施的多层楼里。新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必须符合无障碍设计,老房子也得慢慢改。
重庆的张先生是残疾人,以前住 4 楼没电梯,出门得家人抬,好多时候干脆不出门。"现在小区装了电梯,我自己能出去转了,日子舒服多了。" 像他这样的人,正实实在在享着政策的好。
数据说,无障碍设施改好后,残障人士每周出门次数多了 2.7 次,参加社交活动的次数也多了近一半。这不光是环境变了,心里也亮堂了。
新标准还按城市情况搞了差异化方案。一线城市和省会,先改 2000 年前的房子;二线城市先改 2005 年前的;三四线就先改 2010 年前的。
财政部今年拨了 972 亿专项资金,比 2024 年多了三成五。这些钱主要用来装电梯和改无障碍设施。一部电梯平均 75 万,政府补完后,每户大概只掏 3 万。
经济困难的家庭还有特殊补助。上海规定,低保和特困老人家庭不用自己掏钱;广州搞了 "分期付款",5 年内慢慢付,每个月才 500 块左右。
不过政策落地也有麻烦。有的一楼住户怕挡光、不方便,不乐意装电梯;有些老房子结构不适合装,得大改;还有地方配套资金不够。
住建部说,会搞 "一楼一策",按具体情况想办法。还鼓励企业参与,搞 "以租代建",企业先掏钱装,居民每月付 "电梯费" 分摊成本。
现在已有 80 多家企业加入,预计到 2025 年底,约 5 万部电梯会这么装起来。企业要 8 到 10 年回本,居民每月付 150 到 300 块,比一次性掏钱轻松多了。
老年人也是大受益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初,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有 3.2 亿,占总人口两成多。其中约 1.8 亿住城里,4300 万住在四楼以上没电梯的楼里。
南京老龄委调查发现,住没电梯四楼以上的老人,每周平均只出门 1.2 次,比住低层或有电梯的(4.5 次)少多了。
新标准实施后老人日子能好不少。预计到 2026 年底,2000 多万老人能受益。每周出门次数能到 3.5 次,社交圈能大三成,抑郁症发病率能降两成多。
除了改设施,新标准还鼓励搞 "适老化" 和 "无障碍" 社区服务。比如建 15 分钟生活圈,老人和残障人士能方便买到东西、办事;推智能家居,用语音控制、远程看护,让生活更方便;建社区康复中心,提供专业训练和健康管理。
政策实施头三个月,全国已有 1243 个社区开始改造,覆盖 187 万户。到 2025 年底,预计 5000 个社区会改好,750 万户能受益。
房地产市场也跟着变了。58 同城的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低楼层(特别是有电梯的)房价涨得比高层快,平均多涨 7.3%。这说明人口老龄化加上大家更看重生活质量,住房观念在变。
看国外日本德国老龄化严重,早十多年就搞类似政策。日本 2010 年开始搞 "无障碍改造补贴",到 2024 年,七成多多层住宅装了电梯改了设施。德国规定新建住宅必须无障碍老房子改造率也有八成多。
咱们的新标准借鉴了他们的经验,还结合国情搞了创新。比如 "电梯共享",相邻楼栋共用一部,能省不少钱;搞 "智慧电梯",用手机 APP 预约,跑得更顺;还有 "电梯 + 养老" 模式,把装电梯和社区养老服务结合起来。
四楼以上的住户注意了,新标准会让生活慢慢变好。尤其是老人和残障人士能更方便更有尊严地生活。就像参与制定政策的专家说的:住有所居不只是有地方住,还得住得舒服安全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