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父母必须“二十四小时营业”?
早晨坐地铁的时候,车厢晃了一下,我眼角余光瞥见斜对面的年轻妈妈。
她左手拎着鼓鼓囊囊的妈咪包,拉链没拉严,露出半罐奶粉的边角;右手死死拽着孩子的胳膊,那小家伙也就三四岁,正张着嘴嚎啕大哭,眼泪鼻涕糊了一脸,脚还在不停地踢蹬旁边的栏杆。
女人的肩膀绷得紧紧的,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色白里泛青,像极了小区门口刚值完通宵夜班的保安,浑身透着一股绷到极致的疲惫。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很多妈妈活得像24小时自助餐厅,孩子饿了要端上热饭,渴了要递上温水,哪怕深更半夜哭醒,也得立刻爬起来哄。
可就算这样随时待命,还总被嫌菜不对口、服务不及时。
更扎心的是,她们把自己耗得半条命快没了,孩子却好像依然没那么开心。
因为养育这事儿,有时就透着这种荒诞。
父母管得紧了,孩子像被攥在手里的气球,时刻想挣脱;真撒手不管了,孩子又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荡荡没个着落。
反正就是个难。
一、控制的幻觉
太多父母总觉得,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该在自己掌控之中。
成绩要保持在前几名,兴趣班要选最热门的,就连长大以后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都得按自己规划的路线走,就像玩游戏存档,点一下就能精准跳到下一关。
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分身”,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选择,甚至有自己的小脾气。
心理学上有过不少研究,结论挺一致:管得太细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多半情绪敏感,还总爱自我怀疑。他们不敢尝试新鲜事物,更怕做错事,因为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你要听话”。
听得多了,慢慢就懒得自己思考,反正有父母安排好一切。
比如我认识个朋友,他家孩子钢琴弹得确实不错,考级证书拿了一沓,在各种比赛里也露过脸。但有次家庭聚会,有人提议让孩子随便弹首曲子活跃气氛,不用按谱子来,孩子立刻就僵在那儿了,手指放在琴键上半天没动静,脸涨得通红。
朋友还在旁边得意,说“你看,这孩子多听话,没谱子就不乱弹”。我没接话,心里却在想,他大概也就只会按谱子听话了。
表面看是挺优秀,可骨子里那点自由生长的创造力,早就被磨没了。
所以,与其事事都想插手,不如学着往后退一步。
让孩子自己试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父母把该有的规矩和底线划清楚,剩下的空间,就该留给孩子自己折腾。
骨头都是在一次次试错里慢慢长硬的,总护在翅膀底下,永远学不会飞。
二、学习的真相
不少父母总在找“学习秘籍”,今天看这个专家说记忆力训练有用,明天听那个老师讲思维导图高效,好像手里攥着这些方法,孩子的成绩就能立马飙升。
那本讲学习方法的书里,列了77个知识点,掰开揉碎了说,核心就一句话: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
很多家庭都搞反了顺序,把父母的努力放在第一位,报最贵的辅导班,买最全的教辅书,自己陪着熬夜刷题,却把孩子的主动性排在最后。结果呢?家长忙得鸡飞狗跳,孩子学得心不在焉,最后不光成绩没起色,一家人的关系都搞得挺紧张。
科学研究早就证实,记忆需要间隔重复,理解需要循序渐进,兴趣得慢慢培养,动力要从心里长出来。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难就难在父母大多没耐心等,总想着今天努力,明天就能看到效果。
有位妈妈跟我吐槽,说孩子记英语单词总记不住,急得她直上火。我问她用什么方法,她说每天逼着孩子写五十遍,不信记不住。
我听完没说话,心里却清楚,这样或许能记住几天,但代价是孩子会把单词和痛苦绑在一起,以后看见英语就头疼。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父母能做的,是帮他们找到合适的节奏,提供需要的资源,在旁边默默支持,但绝不能替他们走完全程。
路终究得自己走,步子迈大了会摔,迈小了没关系,慢慢调整总能找到感觉。
三、松弛的智慧
很多人觉得“松弛养育”就是撒手不管,孩子想干嘛干嘛,作业不写不管,闯祸了也不批评。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松弛感的背后,是父母自己得先活得通透。要是家长自己整天焦虑,动不动就自责“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那孩子肯定也跟着紧张;反过来,家长要是能在饭桌上跟孩子开玩笑,偶尔犯点小错还能自嘲两句,孩子自然也学得轻松。
情绪这东西,比任何说教传染得都快。
比如有位妈妈辅导孩子做数学题,孩子卡在一道题上,抓耳挠腮半天没头绪。
妈妈没急着说“你怎么这么笨”,也没立刻把解法说出来,就坐在旁边安静地陪着,手里翻着自己的书。过了大概十分钟,孩子还是没思路,她才合上书,轻轻说“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还有哪些可能的解法”。
这种不急不躁的耐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因此,松弛养育的智慧,不是让孩子无条件自由,而是家长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别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说白了,就是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有精力去管孩子。
自己都活得紧绷绷的,怎么可能养出舒展的孩子?
最后,给父母一点建议:
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真不用逼着自己做完美父母。
允许孩子犯错,写错字了没关系,算错题了再改过来;允许自己偷懒,偶尔不想做饭就点个外卖,周末不想陪写作业就各自安静待着;也允许家里有点小混乱,玩具没及时收拾,衣服堆在沙发上,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别把自己当成孩子人生的导演,非要按剧本走。咱们更像是舞台管理员,把该有的灯光、音响准备好,至于演员怎么演,演成什么样,还是让他们自己决定吧。
平常日子里,不妨少一些训斥,多一点陪孩子散步聊天的时间;少一些控制,多做些示范,想让孩子爱看书,自己先拿起书;少一些急躁,多一点等待,花开有花期,孩子成长也有自己的节奏。
学习方法可以慢慢摸索,但家里的氛围必须轻松。
因为孩子只有在轻松的环境里,才敢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最后才能有勇气去成功。
说到底,很多父母其实比孩子还怕输,怕孩子成绩落后于人,怕亲戚朋友议论自己没教好孩子,更怕自己没尽到责任留下遗憾。
可人生就是这么荒诞,再努力也不能替别人活一辈子。
孩子的路,终究得他们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