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莹带火的“狠人学院”到底多硬核?录取率15%,毕业生年薪50万!杨澜章泽天力荐?
近期,由于协和医学院董小姐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突然走进了人们的关注视野,无形中给巴纳德学院做了免费的广告,这将非常有利于巴纳德学院的招生。
巴纳德学院,成立于1889年,位于美国纽约的黄金地段曼哈顿,虽然名字里有“学院”两个字,但和国内叫学院的大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下面这几位校友,大家可能知道:
1. 章泽天(奶茶妹妹)
2013年,章泽天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生,赴巴纳德学院学习,并在此交流期间结识刘强东。尽管她最终学历为清华大学本科和剑桥大学MBA,但巴纳德学院是其国际化教育经历的重要一站。
2. 法图麦·李(Fatimah Li)
她是中国已故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的女儿,她选择在巴纳德学院就读,延续了该校与媒体文化界的关联
3. 安妮·内森·迈耶(Annie Nathan Meyer)
巴纳德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作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19世纪末推动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并促成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关系。
4. 董袭莹(争议人物)
近期因桃色医疗事件,她引起了巨大关注,本科毕业于巴纳德学院经济学专业。尽管存在关于其学历含金量的争议,但该学院官方资料显示,其学位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颁发。
巴纳德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上会注明“巴纳德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每年申请季都能让无数学霸女生 “挤破头”,甚至有人放弃哈佛、耶鲁的 offer 也要去读,录取率比藤校还低! 杨澜、米歇尔・奥巴马都曾推荐过这所美国女校。
她到底牛在哪儿呢?
一、被哥大光环掩盖的 “狠角色”
先说结论:巴纳德是 “学霸女神” 的终极选择之一,更是美国精英女性的摇篮。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巴纳德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关系堪比 “亲姐妹”。它不仅是哥大官方认证的四所本科学院之一,学生还能自由选修哥大所有课程、共用图书馆、甚至毕业证都印着两校联合标志。但巴纳德可不是哥大的 “附属品”—— 它有自己的独立校园、师资和课程体系,录取标准甚至比哥大更 “挑剔”。
有数据可以证明
1、录取率 15%(2023 年数据),和康奈尔大学(6.9%)同一竞争梯队,远超美国 TOP30 大学的平均水平。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348位,在全美文理学院排名第14位。远超国内很多一本、二本大学的排名。
2、师生比 1:10,70% 的课堂学生少于 20 人,教授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妥妥的小班教学。
3、毕业生平均起薪 7.2 万美元(美国大学薪资网站 Payscale 数据),碾压 95% 的美国院校。
更狠的是它的 “校友天团”: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华语媒体女王杨澜… 全是从这里毕业的
美国科技圈有个传说:“巴纳德女生要么在华尔街敲钟,要么在实验室拿诺奖。”
二、顶级女校的 “隐藏技能”:专治女生的野心
有人问:都 2025 年了,女校还有必要存在吗?
巴纳德用实力打脸:这里不是 “公主城堡”,而是培养女性领袖的 “硬核训练营”。
1. 女生当 “绝对主角”,社恐也能变社牛
在男女混校,女生可能因为性别不敢抢着发言;但在巴纳德,所有社团主席、课堂代表、实验室组长都是女生。
一位留学生分享:“我以前连小组作业都不敢提意见,现在居然敢在华尔街投行面试时和男面试官正面刚!”
2. 女性专属资源,直接开挂
STEM 专业女生占比 43%(全美平均仅 28%),学校甚至给理科女生发 “科研奖金”
全球 500 强企业专门来巴纳德招女高管苗子,摩根大通、谷歌的招聘会排到校门口
校友会直接给学妹内推实习,曾有学生大二就拿到高盛 offer
3. 纽约市中心的核心玩家
学校位于纽约曼哈顿,步行 10 分钟到中央公园,坐地铁 20 分钟直达华尔街。别人家学生实习要跨州租房,巴纳德学生下课就能去联合国总部蹭会议、去百老汇当志愿者、去大都会博物馆搞策展。
三、申请者挤破头的真相:它抓住了中国家长的 “痛点”
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女生瞄准巴纳德?三个字:性价比!
1. 花一份学费,上两所名校
巴纳德学费每年 6.2 万美元,哥大本科学院学费 6.5 万。但在巴纳德读书的中国学生凡凡说:“我修了哥大商学院的课,参加了哥大的机器人实验室,连毕业典礼都是和哥大学生一起办的 —— 这波血赚。”
2. 不拼标化,专捞 “偏科怪才”
巴纳德 2023 年宣布永久取消 SAT/ACT 强制要求,转而看重学生的 “女性领导力实践”。
去年被录取的上海女生小林,SAT 只有 1450 分,但她发起的 “城中村女孩编程计划” 影响了 2000 多人,直接被招生官点名表扬。
3. 奖学金 “撒钱” 模式
学校每年给国际生发放超过 300 万美元奖学金,曾有中国女生拿到每年 2.8 万美元助学金。对比某些藤校 “抠门” 作风,巴纳德堪称 “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