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志:华为乾崑WA路径是抛弃VLA“语言拐杖”的终极革命
网易汽车8月29日报道 上海嘉定试车场内,一辆搭载四颗激光雷达的享界S9正在进行极限泊车测试——当系统识别到车后悬垂的消防栓与异形障碍物时,自动修正轨迹避开风险。这一幕恰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口中“安全至上”的具象化表达。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
“这不是一场商业豪赌,而是十年技术沉淀的必然。”8月22日,靳玉志首次披露关键里程碑:截至今年7月份,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突破100万辆,激光雷达发货量超100万台,辅助驾驶累计里程达40亿公里。更值得玩味的是,实现当期盈利的华为车BU,却未设定具体商业化目标。
到今年8月底,共有28款与华为合作的车型上市,其中包含“五个界”和阿维塔、深蓝、岚图、猛士、传褀、方程豹、奥迪等品牌。
“盯着盈利刻度,反而会偏离航向。”靳玉志摩挲着用了五年的Mate40手机举例,“就像这部手机,初始投入看似高昂,但五年日均成本仅4元。”他身后的屏幕上滚动着28家合作车企Logo,从岚图、阿维塔到奥迪,从国产新秀到传统豪强,售价区间横跨15万至百万级,技术赋能。
当行业热议VLA(感知语言行为模型)能否实现L4级自动驾驶时,靳玉志给出犀利论断:“VLA将视频信息转化为语言token再控车,如同让人先写作文再跑步。”华为选择的WA(世界行为模型)路径更为激进——直接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多模态信息控车,跳过语言转换环节。
基于WA架构开发的WEWA模型,即将在ADS 4上部署。这就像婴儿学步,人类并非先理解“地面摩擦力”的概念才行走,而是通过触觉反馈直接调整步伐。
针对“堆料撑溢价”的质疑,靳玉志展示了用户来信:某车主春节回乡演示辅助泊车,系统未识别农田负向地形,车辆倒栽进深沟。“后向固态激光雷达的诞生,就源于这类血泪教训。”
在尊界S800上,四颗激光雷达构成探测矩阵:
· 前向激光雷达识别200米外障碍物;
· 侧向固态激光雷达捕捉“鬼探头”电动车;
· 后向固态激光雷达专攻悬空障碍与负向地形探测。
自此,雨天AEB触发精度因此提升60%,安全没有性价比,只有生死线。
当被问及7万元选装费是否过高,靳玉志以“面包哲学”回应:“宣称免费的辅助驾驶,本质是限时体验、车价分摊或把用户当测试员。”他拆解成本结构:ADS系统年均迭代12次,十年研发投入超200亿。“用户买的是持续进化的安全感,就像雇佣终身学习的专职司机。”
这种全生命周期理念同样灌注于鸿蒙座舱。现场体验中,挥手开关车门、方言指令操控等功能的背后,是华为对“软硬件耦合”的偏执。“部分车企拆解系统降本,如同让西医开中药方,”靳玉志直言,“拼凑的系统终将重蹈NFV通信架构的覆辙。”
未来图谱:2028年的无人货运走廊
随着WEWA模型落地,华为公布三年攻坚计划:
· 2026年实现高速L3级能力与城区L4试点;
· 2027年启动无人干线物流测试;
· 2028年构建规模化无人物流网络。
!!
以下是网易汽车等众媒体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的现场交流记录,内容经编辑:
提问1:关于ADS,当前辅助驾驶技术路线迭代迅速,部分车企认为VLA(感知语言行为模型)是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终极路径。请问华为如何看待VLA的技术进程?未来全球具备L3/L4级能力的企业预计留存多少家?
靳玉志:走VL采用VLA路径的企业,本质是将视频信息转化为语言token进行训练,再转换为车辆控制指令。届时,多级信息转换存在效率损耗与精度局限。
华为坚持WA(World Action)技术路线,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多模态传感数据直接驱动车辆决策,实现感知与执行的端到端闭环。该方案虽技术挑战更大,但符合自动驾驶的本质逻辑。
第二个作答,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企业数量必然高度集中。参考具身智能领域发展轨迹:五年前参与者超百家,如今仅存个位数玩家。数据驱动时代,算力规模、算法效能与数据质量构成核心壁垒。公共智能化平台将逐渐成为行业基础设施,因单家企业独立投入不具备经济可持续性。国内多元算力芯片生态的兴起,实为英伟达禁售背景下的被动应对策略。
提问2:关于HUAWEI SOUND的提问,过往豪华车都会与柏林之声、宝华、哈曼卡顿这些历史悠久的音响品牌携手打造豪华音乐空间,如今智能汽车时代是否改写行业规则?例如HUAWEI SOUND势头非常强,对于声学、豪华座舱新体验有哪些新思想,请您分享关于数字座舱体验层面,华为的优势和思考?
靳玉志:我们不用太迷信既定过往的品牌。相信你在体验过尊界S800的非凡系列音响后应该会有不错的印象,HUAWEI SOUND有非凡系列、卓越系列、活力系列,你体验的非凡系列,你会发现它体验效果非常好,实际上它一定程度上对标的柏林之声大柏林效果,在数字智能体验方面已经实现了超越。
比如空间音,那它背后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我们硬件,都是自己做的,包括功放、算法处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和传统音响厂家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们通过数字化的处理以及AI的处理,提升音响效果,而过去是在德国音响实验室看到过去为了效果做巨大无比的,通过喇叭做成什么样的形状,通过这样的形状,它靠物理的形状设计,尺寸的设计,形态的设计达到音响的效果,那它是一种模拟时代的设计方法。而我们是通过数字化,AI的方式,通过算法调教音箱,我们是这个时代提升音质的效果,这是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我也在德国和丹麦的音响专家做过交流,他们历史上都是做模拟的,后来都是在研究数字的方式、AI的方式,解决过去传统上要用很大的空间部署才能达到这种音响效果的能力,他们是相信这个,所以才创新,做这个事情,这是和过去传统做音响最大的区别。
简单地比喻,从一个模拟的时代到了数字的时代,这样的变化。我们过去大家日常用的电视机,最早黑白的,而且是一个电子管扫射的方式呈现,走向数字时代是什么样的?液晶的方式,我们电视尺寸更小了,成像效果更好了,音质也更好,这个例子就能理解,从模拟时代走向数字化时代的时候,电视机是这样的变化,未来音响什么变化,这恰恰我们的优势所在。
提问3:博世提出用户付费模式才能构建良性商业循环。这是否会导致华为高阶系统与友商平价方案长期并存?
靳玉志:首先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免费的东西,我们享受到的看似免费的服务,其实它的商业模式是从另外一个方式收费了,比如通过广告或者其他形式,这就是俗称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羊毛没出在羊身上。这实质上是支付方式转移了。
第二,关于最终的定价,现在有一些主机厂宣传,提供免费的辅助驾驶,要么就是在限定的几年里免费,要么就是辅助驾驶的价格已经包含在车价里了,要么做得不够好,把用户当作实验品,等将来能力提升了再收费,主要是这几种形式,除此之外,天下哪有免费的面包。
第三,关于您说的定多少价,这肯定是合理的。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卖给消费者,这看似是一次性的行为,但是未来整车的整个使用周期中,辅助驾驶供应商要一直迭代、维护、OTA,这不可能不投入成本。
以华为为例,从ADS 1升级到ADS 4,再到未来的ADS 5,这是大的版本迭代,每年中间还有细微的升级迭代。过去用户买了车以后,除非要保养才去4S店,而现在买的是常用常新的车,隔一段时间就能收到推送,让车变得更安全,让用户有更丝滑的服务体验,这里都是有投入的,而且是长期持续的投入。
买ADS最初版本的人,到现在,华为每年都在给他迭代升级,而且我们从一开始就有对软件、硬件有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所以用户买的第一套硬件,到现在都能升级。而有的用户买的车的硬件,用了两年以后就没法升级了,看起来便宜,甚至是免费的,但过两年用不了了,只能不要了。
这意味着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是一开始就设计好了,未来能够持续迭代升级的,用户初期买得贵,但是用的时间更长,体验更好,折算下来它的成本并不高。
提问4:华为智驾系统搭载激光雷达数量持续增加,这是否属于溢价策略?
靳玉志:本质上,华为是为了更安全,才增加传感器的配置。我们追求是的零伤亡事故,但凡能提升安全性的,我们认为都值得投入。就像尊界S800除了前向激光雷达,我们还增加了两个侧向、一个后向的固态激光雷达。
拿后向固态激光雷达来说,我们是为了泊车更加安全才增加的。后面原本是有摄像头的,还有超声波雷达,但超声波雷达精准度没有那么高,摄像头是靠训练学习才能判断,这是不是障碍物。而且,摄像头拍出来的照片是平面的,没有纵深信息,没有具体信息的概念。
比如车后的墙上挂的是它不认识的水管,还是从墙上伸出的一根长长的管子,摄像头没有学习过的话,是判断不出来的,这样一来,倒车肯定会撞上去。我们以前泊车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增加了后向的雷达,系统精度能达到厘米级,从而系统能判断后面是否有障碍物,避免产生剐蹭。
我们还有一些倒车场景倒车。比如买了一辆新车后,春节回农村,向亲戚展示自动泊车,结果后面是农田,开到了农田里。
这说明系统对纵向的识别也有问题。有了固态激光雷达,纵向角度上,系统能探索到这是一个坑,倒车就不会倒进田里。
这些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增加配置,也是由用户的使用场景里面驱动而来,并不是刻意增加。本质上华为还是从用户场景出发,从用户需求出发,我们的追求就是,无论泊车还是城区,亦或高速,辅助驾驶都要更加安全。其他的都是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