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生全部免自带餐具!
据北京市教委微信公众号“首都教育”消息,今年秋季开学前夕,北京市采取“线上+线下+考核”模式,组织中小学幼儿园书记、校长(园长)和食堂从业人员近5万人,围绕“法规、标准、实操”三大支柱内容进行集体学习,共修“食安第一课”。
不仅如此,北京市在秋季学期伊始还持续推进校园餐工作“上新”:从全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自带餐具到240多个智慧食堂在开学初投入使用;从“中央厨房+”到学校食堂硬件升级……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只为校园餐变得更加卫生、安全、营养、健康。
北京十一实验中学的学生正在用餐
新学期告别自带餐具
今年9月新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自带餐具,这项开学新举措之一,让不少学生和家长直呼“贴心”。此前,地处首都中心城区的部分学校受办学空间限制,学生用餐需自带餐具。
据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去年的校园餐改革攻坚,需自带餐具的学生数量已由2024年初的32万人降低至2万余人。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这2万多名学生也不用再带餐具上学。
为中小学生书包“减负”的背后,藏着一个个暖心的举措。北京市今年针对校内没有食堂的学校,大力推进“中央厨房+”供餐模式试点工作,将择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环节前置到合作企业的中央厨房,同时对学校原有空间进行改扩建挖潜,见缝插针设置“微厨”,增设餐具洗消设备。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进一步严格校园餐具消毒标准,保证餐具干净卫生。
北京小学红山分校的学生正在用餐
259所学校试点建设智慧食堂
在持续抓好校园餐营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北京市部署各区以“让孩子吃好吃营养吃健康”为目标,积极会同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大力开展营养健康食堂建设工作,持续开展“营”在校园平衡膳食营养健康促进行动。
智慧食堂建设更是成为持续推进这一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259个智慧食堂建设试点校中有244个在今年秋季开学初投入使用,其中海淀区199所学校全部建成。
以北京市育英学校为例,学校的智慧食堂包括前台点餐系统。这一平台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家长通过点餐平台安全管理资金,便捷实现点餐,合理规划孩子一周的饮食;
二是学校聘请北京大学、301医院营养学专家,对学校提供的午餐把关,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营养摄入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季节变化适度调整饮食;
三是这一平台直接连接智慧体育,家长可根据孩子能量摄入和运动情况,科学设计学生在家的锻炼计划,促进家长和学生形成营养饮食和科学运动的意识。
北京市育英学校研发的智能体“桃小健”
在北京育才学校新校区,据学校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学生们吃得营养健康,食堂的刷卡系统内置了营养成分分析设备,能对学生餐的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进行分析,这些数据都会实时上传到家长手机上,帮助家长根据营养成分制定孩子的晚餐。
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指数,学校还设置了“京小健”智慧机器人,帮助学生分析身体素质。同时,后台设置了本周菜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合理搭配饮食。
校园餐20分钟上餐桌
由2小时供应到20分钟入口,这是北京市解决校外供餐问题,让厨房离孩子更近的追求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启动了“中央厨房+”供餐新模式试点工作。
据了解,“中央厨房+”细分为三种模式。其中,“中央厨房+微厨”即依托企业设置央厨或通过净菜入校,在学校挖潜空间设置微厨,增设智能烹饪设备、餐具洗消设备等改善后厨操作条件;“中央厨房+微食堂”指挖潜教工食堂等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就餐空间;“中央厨房+校校供餐”则依托供餐能力充足的学校食堂,跨校为临近的无食堂学校供餐。
这一供餐新模式的启动,让不少学校从中受益,其中包括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小学北校区等。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创新推动“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致力于统筹区内空间资源,依托校外供餐企业建立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食材预处理、冷链配送等环节。微厨房则设置在校内,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解决了城区学校空间制约问题。
北京小学红山分校投入智慧物联食安监管系统
想让学生吃得好、吃得安全,学校食堂硬件升级势在必行。北京市先后分两期,对近1300所学校食堂的1600多个项目进行改造。截至今年9月开学前,约80%的项目完成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