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常住老人数量首破500万大关,预计2050年达到峰值
9月9日,在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了《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首次突破500万大关。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预计“十六五”初期,北京市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达到峰值。
北京常住老年人口首次突破500万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514.0万人,占总人口的2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比2023年增加19.2万人,增长3.9%。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447.5万人,占总人口的31.1%;比2023年增加15.9万人,增长3.7%。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北京常住老年人口首次突破500万大关。
具体来看,各区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在前三位的是西城区、门头沟区和东城区,分别为30.8%、30.6%和30.4%。
在老年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高龄化进程持续发展。2024年,北京8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68.7万人,占总人口的3.1%,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66.1万人,占总人口的4.6%。
在老年抚养比方面,按15~59岁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计算,老年抚养比为36.5%,比2023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
2024年北京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惠及155万老人
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北京的老龄政策以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例如,在政策方面,北京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提出六方面二十条改革措施,把更多资源向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聚焦。制定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两指引、一方案、一协议”,加快发展群众身边的养老服务设施。出台《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北京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质量,加大覆盖养老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供给。
在社会保障水平上,北京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持续推进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43万人,为5541名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专业照护服务支持。健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129万余老年人参保“北京普惠健康保”。
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2024年,北京建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5家,惠及155万老年人,其中“老老人”26.7万;累计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40个。新增养老助餐点404家,累计建成2410家。支持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新建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累计建成并运营约2.7万张。全市养老机构577家,床位10.8万张,入住老年人5.2万人。进一步完善“以院统站带点”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新增农村邻里互助服务点240个,累计建成807个。
此外,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上,北京累计建设老年护理中心32家、安宁疗护中心20家,已实现区级全覆盖。同时,银发经济逐步向多元业态发展、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京津冀为老服务协同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