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从业者调研:6成焦虑,8成喊累,中层成 “最惨夹心层”
想知道国际学校从业者的真实状态?新学说用一份问卷找到了答案!
我们面向百余所国际学校发起专项调研,从学校投资人、校级管理者,到学科教研负责人、职能部门核心员工,纵向贯穿全岗位层级,确保调研样本的全面性与代表性。
调研聚焦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工作压力大不大?管理中遇到哪些难题、资源是否够用?未来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又有何打算?
现在,就来一起看看国际学校从业者的现状缩影。
数据背景:全岗位、高学历,地域覆盖广
本次调研,受访者群体多元,涵盖了校级领导、学部负责人、学科/年级负责人、市场招生部门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行政/政府关系部门管理者、财务/后勤部门管理者以及投资人等各个关键岗位,基本覆盖国际学校运营管理的全链条岗位。
从学历背景看,从业者整体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学历占比 32% 、硕士研究生占比 62% 、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 6% ,且三分之一的从业者拥有全日制海外留学经历,国际化视野与专业素养兼具。
地域分布上,调研覆盖不同发展层级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占比 30% 、新一线城市占比 42% 、二线城市占比 28% 。
这些丰富多样的背景信息,为我们深入了解国际学校从业者的现状提供了全面且扎实的基础。
工作时长与状态:超 8 成从业者高强度工作,岗位差异明显
想了解国际学校从业者的工作压力?每日工作时长和加班频率就是最直观的 “压力晴雨表”。
在每日工作时长上,超半数(55%)的从业者如同不停运转的陀螺,每日需投入 8 - 10 小时在工作上;
29% 的人更是面临更长的工作负荷,每日工作时长处于 10 - 12 小时区间;
约 10% 的从业者则承受着超长工作时间的压力,每日工作超过 12 小时;
仅有小部分人(6%)能享受每日工作少于 8 小时的相对轻松节奏。
加班频率同样不容乐观:仅有 1% 的人表示 “从不加班”,堪称幸运少数;20%的人 “偶尔加班”,23%的人 “几乎每天加班”,25%的人 “每周加班 1-2 次”,26%的人 “每周加班 3-4 次”,还有5%的人无奈处于 “周末无休” 的状态 —— 加班几乎成了国际学校从业者的工作常态。
更细分来看,不同岗位的工作状态差异显著:
校级领导:身处超一线城市的校级领导,工作时长普遍较长。他们每日需投入 10 - 12 小时在工作上,加班更是常态,频繁者每日都要加班,稍缓些的每周也会有 3 - 4 次加班。
而在新一线城市,校级领导的工作状态呈两极分化。三分之二的人每日工作 8-10 小时、仅偶尔加班,节奏相对从容,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要面对 “每日超 12 小时工作 + 每周加班 3-4 次” 的高压。
中层领导(学部负责人、学科/年级负责人、市场招生部门管理者等):堪称 “高压夹心层”,超半数人工作时长集中在 8 - 10 小时和 10 - 12 小时这两个区间。其中 50% 每周加班 3 次左右,20% 几乎每天加班,薪资待遇不及高层,工作强度却不相上下。
职能岗位(人力、行政、财务/后勤管理者等):相对轻松但仍有压力。80% 表示每日工作 8-10 小时,不过 60% 仍需每周加班 3 次左右,平稳时长下藏着隐性忙碌。
面对这样的工作节奏,84% 的从业者坦言,“忙碌” 与 “疲惫” 是自己工作状态的关键词。
工作压力下的情绪画像:超 6 成从业者陷负面感受,学部、人力岗焦虑最突出
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百余所国际学校从业者的情绪状态也呈现出明显的 “压力痕迹”,负面感受集中显现。
62% 的人表示存在 “成就感缺失”,58% 的人受 “焦虑” 困扰,55% 的人出现 “职业倦怠”,46% 的人感到 “精疲力尽”,仅有 41% 的人能保持较强 “工作动力”—— 负面情绪占比普遍比积极情绪高,足以看出大家的心理压力真不小。
而且不同岗位的情绪痛点差异明显:
“焦虑” 情绪在学部负责人与人力资源管理者中表现最为突出,71% 的学部负责人、73% 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均表示受焦虑困扰。前者需统筹教学管理、应对师生多元需求,后者要处理人员招聘、薪酬绩效等复杂事务,双重压力下易产生焦虑情绪;
而 “成就感缺失” 则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首要情绪困扰,73% 的人力岗从业者选择这一选项,在所有岗位中占比最高。这类岗位常需平衡多方需求,工作成果难快速量化,也容易导致成就感不足。
压力来源与管理困境:上级、家长、自我三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