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816经济学综合考研复习经验真题答案重难点笔记题库
一、参考书目与考试范围
核心教材:
《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部分):李政军教授编写的《西方经济学辅导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南师大商学院本科生的核心教材,内容全面且结合本土化案例,被考生广泛推荐。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版):部分考生结合高鸿业教材补充学习,因其体系清晰、例题丰富,适合基础阶段打牢理论框架。
辅助资料:
真题与解析:2010-2024 年 816 经济学综合真题及答案,包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需重点分析近五年高频考点(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IS-LM 模型”)。
论文与热点:关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补充 “数字经济”“碳中和经济学” 等前沿议题,结合南师大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如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进行专题整理。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基础阶段(3-6 月):
通读教材:
精读李政军《西方经济学辅导手册》,梳理 “需求 - 供给 - 市场均衡”“生产函数 - 成本曲线” 等核心模块,绘制 “概念 - 公式 - 图形” 对应表(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需结合 AR=MR=MC=AC 的图形分析)。
配套学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对比两版教材对同一理论的不同阐释(如 “乘数效应” 在李政军教材中结合中国财政政策案例展开),加深理解。
整理笔记:按章节提炼关键词(如 “机会成本”“菲利普斯曲线”),标注教材中的政策案例(如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 “理论 - 现实” 关联框架。
强化阶段(7-9 月):
真题导向:
分析近 10 年真题,总结高频考点(如 “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分析”“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整理答题模板(如 “定义 + 图形 + 政策应用”)。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专项训练计算题(如 “消费者均衡计算”“GDP 核算”),熟练掌握公式推导(如 “索洛模型的稳态增长率”),确保步骤规范。
深化理解:
微观经济学:结合案例分析 “博弈论在企业竞争中的应用”(如 “囚徒困境” 在价格战中的体现),补充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如 “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策略”)。
宏观经济学:对比不同学派观点(如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差异”),结合《经济研究》论文(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分析深度。
冲刺阶段(10-12 月):
全真模拟:
严格按考试时间(3 小时)进行模拟,训练答题速度(名词解释约 5 分钟 / 题,论述题约 20 分钟 / 题),确保卷面逻辑清晰、要点完整。
分析模拟卷中的薄弱环节(如 “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 - 弗莱明模型”),针对性复习核心公式与图形。
重点记忆:
背诵高频名词解释(如 “帕累托最优”“奥肯定律”),结合教材定义与实例答题(如 “用‘基尼系数’分析中国收入分配现状”)。
梳理 “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等专题,采用 “理论 - 问题 - 对策” 结构(如 “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效果”)。
三、真题使用与答题技巧
真题价值:
真题重复率较高,需吃透近五年真题(如 “用 IS-LM 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比较完全竞争与垄断市场的效率”),总结命题规律(如 “每年必考 1-2 道计算题”)。
分析真题的出题角度(如结合热点考察理论应用),例如用 “外部性理论” 分析 “碳交易市场的作用”。
解题技巧:
名词解释:定义 + 背景 + 影响(如 “菲利普斯曲线:1958 年菲利普斯提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负相关关系,为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依据,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现象对其提出挑战”)。
简答题:分点作答,确保全面性(如 “简述 GDP 与 GNP 的区别” 需从概念、计算范围、意义等维度展开)。
论述题:运用 “理论 - 案例 - 启示” 框架,首段点明理论(如 “用 AD-AS 模型分析经济衰退”),中间结合数据(如 “2020 年中国 GDP 增速”),末段联系政策建议(如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四、跨考建议与注意事项
跨考策略:
补足基础:跨考生需提前学习《基本经济学原理》(曼昆),通过中国大学 MOOC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课程辅助理解,重点掌握 “供需模型”“国民收入核算” 等核心模块。
强化数学:经济学综合涉及微积分、统计学等数学工具,需系统学习《高等数学》(同济版),熟练运用导数、积分等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如 “求利润最大化产量”)。
关注动态:跟踪学界热点(如 “数字经济反垄断”“乡村振兴的经济学路径”),阅读《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论文,积累学术表达。
注意事项:
教材版本:优先使用李政军《西方经济学辅导手册》,不同版本内容差异可能影响复习方向(如 “博弈论” 在李政军教材中结合中国企业案例)。
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宏微观复习时间,建议按 5:5 比例分配,避免偏科。冲刺阶段可侧重高频考点(如 “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结构分析”)。
学术规范:答题时需正确引用理论(如 “引用李政军(2013)的‘供给侧改革’理论”),避免口语化表达,注重逻辑严密性。
五、推荐资源与专项技巧
专项技巧:
图形记忆法:绘制 “供需曲线”“IS-LM 模型”“AD-AS 模型” 等核心图形,标注关键变量与移动方向,结合公式推导强化记忆。
热点关联:关注年度热点(如 2024 年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多维分析(如 “技术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的权衡”)。
错题本:整理易混淆概念(如 “边际成本 vs 平均成本”“GDP vs GNP”)、计算错误(如 “弹性系数计算”),定期复盘避免重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