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扁担女孩到724分高考状元代易瓒:寒门如何能出贵子关键在三点
#高考人生始发站#
杨绛先生:“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须让他经历苦难和挫折,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产生不同的效益。就像香料一样,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气就越浓烈。”
广西灌阳的蝉鸣声里,刘燕用一根扁担挑起了整个盛夏。
这个被网友称作“扁担女孩”的姑娘,
高考结束后婉拒了所有资助,
在县城餐馆里洗盘子、切凉粉,
时薪十二元的暑期工收入,够她买几本师范专业的参考书。
无独有偶,两千公里外的河南开封,
代易瓒以724分的成绩摘得高考状元,
当人们惊叹她数学满分的天赋时,
却不知这个女孩从初中就啃完了高中数学教材,
错题本上每道题至少三种解法的执着,
早已在试卷上刻下了命运的密码。
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女孩,
恰似黄河与漓江的水,
在中华大地上奔涌出相似的生命哲学。
寒门出贵子,
从来不是偶然的恩赐,
而是将生活重担化作人生阶梯的智慧。
刘燕的扁担,一端挑着母亲的辛劳,一端挑着自己的未来,
她用行动诠释了《盐铁论》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古训。
当城市少年在补习班间穿梭时,
这个农村姑娘早已在扁担的吱呀声里,
悟透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千年真谛。
代易瓒的错题本,则是另一种形态的扁担。
她把每道错题都当作命运的砝码,
三种解法的探索不是机械重复,而是与数学命题者的深度对话。
这让我想起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说的“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当同龄人在题海中盲目划桨时,
这位河南姑娘早已在错题本上修筑了通往真理的阶梯。
她的成功,
恰如达芬奇所言“一旦你尝试过飞行,行走大地时也会不自觉地仰望天空”,
提前量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储备,
更是对人生节奏的绝对掌控。
两个女孩的故事,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
寒门贵子的炼成,需要三种超越常人的觉悟。
首先是“知止而后有定”的清醒
刘燕婉拒网红光环时说“大学还在考虑中,但想当老师”,这份对初心的坚守,比任何分数都珍贵;
代易瓒面对724分时淡然回应“数学满分志在必得”,这种对自我认知的笃定,恰是《大学》中“定而后能静”的现代注解。
其次是“行胜于言”的实干
刘燕在餐馆后厨练习油茶制作,代易瓒追着老师探讨解题思路,都在践行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哲学。
最后是“和光同尘”的智慧
当流量漩涡包围刘燕时,她选择回归土地;当聚光灯追逐代易瓒时,她已瞄准人工智能领域,这种“功成而不居”的境界,恰是老子“大智若愚”的最好诠释。
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两个女孩的故事如清泉般澄澈。
她们告诉我们:真正的寒门贵子,不是靠悲情叙事博取同情,而是将生活的艰辛淬炼成精神的铠甲。
就像漓江水与黄河浪终将汇入大海,
刘燕的扁担与代易瓒的错题本,
也终将在命运的坐标系里指向同一个方向,
那是个体生命突破环境桎梏的壮丽突围,
更是中华文明“穷且益坚”精神血脉的当代传承。
当我们的教育还在争论“起跑线”时,
这些姑娘早已用脚步丈量出人生的马拉松:
起点或许有别,但持续奔跑的姿态,终将改写命运的轨迹。